shéng

绳墨


拼音shéng mò
注音ㄕㄥˊ ㄇㄛˋ

繁体繩墨

绳墨

词语解释

绳墨[ shéng mò ]

⒈  木工打直线的墨线。

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不中绳墨。——《庄子·逍遥游》
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carpenter's line marker;

⒉  比喻规矩或法度。

颇循绳墨。

rules and regulations;

引证解释

⒈  木工画直线用的工具。

《礼记·经解》:“故衡诚县,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
《孟子·尽心上》:“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
南朝 宋 鲍照 《论国制启》:“袤丈之木,绳墨左焉。”
《太平广记》卷八四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奚乐山》:“有 奚乐山 者,擕持斧凿,诣门自售,视操度绳墨颇精。”
清 戴名世 《史论》:“於是入山林之中,纵观熟视,某木可材也,某木可柱也,某木可栋也榱也,某石可础也阶也,乃集诸工人斧斤互施,绳墨并用。”

⒉  喻规矩、准则。

汉 张衡 《思玄赋》:“竦余身而顺止兮,遵绳墨而不跌。”
唐 司空图 《为东都僧化募雕刻律疏》:“风波未息,横智鷁而难超;绳墨可遵,制心猿而有渐。”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二》:“此篇笔力超然,高风远韵尚可想见,岂寻常诗人绳墨所能束缚。”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分股则帖括时文是已,先破后承,始开终结,内分八股,股股相对,绳墨不为不严矣。”

⒊  喻法度、法律。

《管子·法法》:“引之以绳墨,绳之以诛僇。”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论》:“韩子 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
《后汉书·寇荣传》:“尚书背绳墨,案空劾,不復质确其过。”
李贤 注:“绳墨,谓法律也。”
唐 骆宾王 《叙寄员半千》诗:“嗟为刀笔吏,耻从绳墨牵。”
清 龚自珍 《古史钩沉论》:“左执绳墨,右执规矩,篤信谦守,以待弹射。”

国语辞典

绳墨[ shéng mò ]

⒈  木工取直的工具。后借以比喻法度、规矩。

《礼记·经解》:「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
《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

分字解释


※ "绳墨"的意思解释、绳墨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碑帖鉴赏大家秦公在《秦说碑帖》中指出,从宋朝开始的碑学和帖学风靡了近千年,文人若不明碑帖,如同农夫不辨菽粟,木匠不辨绳墨

2、因此他的山水、人物画形态恣肆,不拘绳墨

3、可是,如果站在陶土及木头的立场上看,它们又哪里会喜欢什麽圆规,直角尺,钩以及绳墨呢?

4、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司马迁

5、何者?方今聚敛之臣,材智方略,未见有桑弘羊比;而朝廷破坏规矩,解纵绳墨,使得驰骋自有,唯利是嗜,其害必有不可胜言者矣。

6、其成之也,始之以规矩绳墨,继之以斧斤锥凿,终之以磋磨文饰。

7、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王安石

8、反对教法体系(买兹海布),主张在四大教法学派中不盲目遵循某一派,对于教法问题要以经训为绳墨

9、汝等不加细思致想,掀起学难,招致衅端,辱没学馆,做下此等菲薄尊长、扰攘学宫之事,全无些许绳墨规矩,岂不怕儒、法、兵三家嗤笑我墨家之家声门风耶?

10、“吏民规矩绳墨”,法律是富国强兵、维护秩序的统治工具。

11、修身絜行,言必由绳墨

12、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13、大器者,厚载万物,有所用也;兼纳百川,有所容也;为绳墨校,有所正也。

14、可是,如果站在陶土及木头的立场上看,它们又哪里会喜欢什么圆规,直角尺,钩以及绳墨呢?

15、常法泥与不泥之间,山川意趣,绳墨事与不事之间,以形写意,于是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意俱在,创新始出。

16、“个人的演戏,从来不拿一定的方法来演,并不是存心去承受什么流派,什么衣钵,遵循它的规矩绳墨

17、宫女们脱胎换骨了,“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

18、临凝结而能断,操绳墨而无私。

19、修身洁行 ,言必由绳墨。王安石

20、轮奂未成绳墨在,规模已壮阅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