祆教

词语解释
祆教[ xiān jiào ]
⒈ 即琐罗亚斯德(旧译“苏鲁友”)教,俗称拜火教。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琐罗亚斯德创。波斯萨珊王朝奉为国教。其教创善、恶二元论,以火为善神的代表。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后又称“火祆教”或“祆教”。唐代曾一度于长安建祠盛行,并立官专管。武宗反佛后渐废不传。
⒉ 泛指西方传入中国的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
引证解释
⒈ 即琐罗亚斯德(旧译“苏鲁友”)教,俗称拜火教。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 琐罗亚斯德 创。 波斯 萨珊 王朝奉为国教。其教创善、恶二元论,以火为善神的代表。 南北朝 时传入 中国 后又称“火祆教”或“祆教”。 唐 代曾一度于 长安 建祠盛行,并立官专管。 武宗 反佛后渐废不传。
引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上:“﹝火祆之神﹞其来盖久,至 唐 贞观 五年有传法穆护 何禄 将祆教诣闕闻奏。勑令 长安 崇化坊 立祆寺,号 大秦寺,又名 波斯寺。”
章炳麟 《菌说》:“要之,儒、佛、 庄子 三家,皆属理想,亦皆参以实验,较之祆教各家,诚若玉之视燕石矣。”
⒉ 泛指西方传入 中国 的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
引清 黄遵宪 《罢美国留学生感赋》:“亦有习祆教,相率拜天祠。”
国语辞典
祆教[ xiān jiào ]
⒈ 回教出现前古代伊朗的主要宗教。现存于伊朗偏僻地区及盛行于印度境内帕西人中。约在西元前六~七世纪间,由琐罗亚斯德所创。奉波斯古经为经典。该教认为火、光明、清净、创造、生是善端;黑暗、恶浊、不净、破坏是恶端。代表善端的神是阿胡拉·玛兹达;代表恶端的神是安格拉·纽曼,二者虽都是时间之神楚尔凡所生,却互相斗争,斗争的结果,善必胜恶。人可以在善恶两神之争中,自由选择,决定自己的命运。直到人死后,阿胡拉·玛兹达将根据其在世的言行,进行审判,或上升天堂,或投入地狱。在宗教活动上,教徒在麻葛指导下经过一定的仪式,礼拜圣火,因为火是光明、善的代表,阿胡拉·玛兹达的象征。该教于六世纪约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北宋末南宋初在汴梁、镇江等地还有祆祠,但宋以后,中国史籍则不再提及。
英语Zoroastrianism
德语Parsismus, Zoroastrismus, Religion der Feueranbeter
分字解释
※ "祆教"的意思解释、祆教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新疆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历史上曾信仰过祆教.
2、祆教最初并无经典,仅由祭司口传心授。
3、人们避恶从善、弃暗投明,就应该崇拜火光及日月星辰,故中国古人称其为“拜火教”“火祆教”“祆教”,其神为“胡天”神,“祆”神。
4、在此期间,敦煌呈现出佛教、景教、摩尼教、苯教、祆教多种宗教共存的局面。
5、其他的宗教团体包括了基督教、锡克教、耆那教、佛教和祆教.
6、乌孜别克族先民曾信仰过祆教、佛教,从钦察汗国的乌孜别克汗时代就开头信仰伊斯兰教。
7、摩尼教起初在巴比伦传教,在波斯萨珊王朝信任下在波斯传教,但在巴赫兰一世以后,因与祆教矛盾,被迫出亡。
8、祆教是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宗教,是波斯阿黑门尼德王朝的主要宗教信仰。
9、继古代波斯后起的安息,本为波斯帝国行省,后脱离亚历山大部将塞琉西独立,信奉祆教已成固习。
10、把祆教的演变作为一个典型的历史个案,探讨祆教在其自身发展中发生过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交往,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探讨宗教发展的某些规律。
11、难怪岑仲勉先生会作出“当日祆教之分布,观此可得其一脔”的推测。
相关词语
- hú xiān胡祆
- xiān zhèng祆正
- xiān zhǔ祆主
- xiān miào huǒ祆庙火
- huǒ xiān火祆
- xiān cí祆祠
- huǒ shāo xiān miào火烧祆庙
- xiān miào祆庙
- xiān jiào祆教
- xiān shén祆神
- xiān shén miào祆神庙
- shuō jiào説教
- fú jiào服教
- dòu jiào逗教
- bái jiào白教
- tāi jiào胎教
- chuán jiào传教
- jiào xùn教训
- láo jiào劳教
- bà jiào罢教
- èr jiào二教
- fǔ jiào抚教
- yòu jiào幼教
- xùn jiāo徇教
- shēn jiào zhòng yú yán jiào身教重于言教
- zhǐ jiào指教
- dào jiào道教
- jiào yuán教员
- bài jiào拜教
- fú jiào符教
- mó jiào魔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