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辞

词语解释
文辞[ wén cí ]
⒈ 言词动听的辞令。亦作“文词”。文章。
引证解释
⒈ 言词动听的辞令。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引晋 为伯, 郑 入 陈,非文辞不为功。”
《战国策·秦策一》:“繁称文辞,天下不治。”
《韩诗外传》卷十:“故使者必矜文辞,喻诚信,明气志,解结申屈,然后可使也。”
⒉ 亦作“文词”。文章。
引《史记·伯夷列传》:“余以所闻 由 光 义至高,其文辞不可概见,何哉?”
《史记·儒林列传》:“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见 申公 对,默然。”
晋 陶潜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文辞超卓,四座嘆之。”
宋 司马光 《贤良策问》:“国家比下詔书,以延天下豪俊之士,待之以不次之位,岂特以学问之富贵为贤良,文辞之丽为方正邪?”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文词稍胜者即号才人,音律极精者终为艺士。”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三节:“节性(王符 )、 公理(仲长统 )虽文辞斐然,然止于政论。”
国语辞典
文辞[ wén cí ]
⒈ 辞藻、文章。也作「文词」。
引《史记·卷六〇·三王世家》:「天子恭让,群臣守义,文辞烂然,甚可观也。」
分字解释
※ "文辞"的意思解释、文辞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这些信件与那些文辞雕琢过的散文体自传在其本质上是不同的。
2、他的来信情真意切,文辞优美,恰当地夹杂着当时流行的汪国真的诗句。
3、含垢藏疾,容受直言,听受吏民士庶上书,一月之中至数十百封,虽文辞鄙陋,犹览省究竟,意无厌倦。
4、我朗读您的文辞的时候是这样的声音。
5、在史籍中,可发现制科的名目极多,诸如“直言极谏科”“文辞雅丽科”“博学宏词科”,等等。
6、他的文辞是松风水月之清艳,但他的译文,神旨毕肖,却因他的遣词风格,深深打上他性格的烙印。
7、人们常常会把文辞写得含糊不清,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把清晰明了的表述当成一回事。
8、以个人学路论,得于兹著者饶富,如先生开篇论中国政治思想起点,言洪范九畴为夏禹政治大法,而文辞简短,激发我以洪范宪章为硕士论文主题。
9、我说了你是文辞比陆游差,思想和他一样,意境和陆游一样忧国忧民,**,你看完贴才骂好不,直接一个维护*制的大帽子就扣上来。
10、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敝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
11、不但容貌体态风流可人,文辞修养更是上佳,出道后很快便受到很多墨客骚人的追捧。
12、2、他的文辞是松风水月之清艳,但他的译文,神旨毕肖,却因他的遣词风格,深深打上他性格的烙印。
13、修身养德以德服人,身体力行以义服人,律行律心以信服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事用心以诚服人,文辞含蓄以善服人,明理笃行以理服人,人必学之。
14、在笔札上写下言辞,虽然是各种文辞中的下品,但却是治理政事的要务。
15、在跨文化交际中,以本国文化的接受心理去调整或修饰异国文辞,难免会削足适履,导致文化冲突。
16、王安石文辞闳富,世少伦比,四方土大夫素所推服。
17、巴蜀鬼才魏明伦在“榕树下”为潘金莲正名,文辞优美又不缺“文以载道”的思想。
18、作为汉代文学的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汉大赋以其宏大的构架、靡丽的文辞、豪迈的笔调著称。
19、而今忽有供词,其可疑者一秋瑾之言语文词,见诸报章者不一而足,其文辞何等雄厉,其言语何等痛快,而今读其供词,言语支离,情节乖异。
20、故其文章观大体可表述为:以事功为中心,义理是其基础,文辞是其工具。
相关词语
- míng wén铭文
- āi wén哀文
- wén shān文山
- wén cuī文榱
- běn wén本文
- mǎn wén满文
- yuè wén月文
- qiāng wén枪文
- wén dòu文斗
- wén sù文宿
- wén sù文肃
- gǔ wén古文
- wén rǔ文辱
- zuì wén罪文
- wén zhài文债
- wén wén mò mò文文墨墨
- zì wén自文
- guó wén国文
- zhǔ wén属文
- wén suàn文算
- zhēn cí贞辞
- è cí恶辞
- shuō cí説辞
- cí gěi辞给
- cí gào辞诰
- cí jué辞决
- zào cí造辞
- cí diǎn辞典
- bǔ cí卜辞
- cuò cí错辞
- cí hǎi辞海
- biàn cí辨辞
- cí gé辞格
- cí fú辞伏
- cí lǐ辞理
- cí diào辞调
- cí fèi辞费
- xiū cí修辞
- cí jiě辞解
- cí lì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