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刻

词语解释
摹刻[ mó kè ]
⒈ 临摹并雕刻。
英crave a reproduction of an inscription or painting;
⒉ 指摹刻的成品。
英a crave reproduction of an inscription or painting;
引证解释
⒈ 摹写、刻石。
引宋 苏轼 《太虚以<黄楼赋>见寄作诗为谢》:“朱蜡为摹刻,细妙分毫釐。”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淳化帖》:“又命 于文襄 摹刻上石,颁赐诸王公卿。”
⒉ 翻刻。
引宋 苏轼 《李氏山房藏书记》:“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五·比干墓字》:“昨得本朝所辑《比干録》读之,又缺此隶字……且《铜盘铭》,《啸堂集古録》并《汝帖》所摹刻者迥有不同。”
丁福保 《<历代诗话续编>序》:“《总龟》《渔隐》《玉屑》等书,卷祑甚富,而《渔隐》独展转摹刻,《玉屑》次之。”
国语辞典
摹刻[ mó kē ]
⒈ 摹写,刻石。
引宋·苏轼〈太虚以黄楼赋见寄作诗为谢〉:「朱蜡为摹刻,细妙分毫厘。」
⒉ 翻刻。
引宋·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近藏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
分字解释
※ "摹刻"的意思解释、摹刻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光绪二年(西元1876年)三月,任恺找来工匠,把《岳少保书武侯出师二表》摹刻在石碑上。
2、黑暗的房间内,在数盏幽蓝色的诡异烛火下,莉莉娅蹲在地上仔细的摹刻着血红色的魔法阵。
3、荒芜的庙堂,倒塌的神像,破碎的巨石摹刻,茂盛的杂草藤蔓。
4、而著名的“龙飞”两字,原书迹是1746年直隶总督方观承将原宾馆改为行宫时乾隆皇帝颁赐,曾供奉于奎画楼,后摹刻于石。
5、无数狰狞的面孔摹刻在刀身上,似是有无数怨魂被封印在刀身中,刀身上布满蛛网般的细微裂痕。
6、从宋代开始,把前人著名书迹摹刻拓印下来,以便流传,称之为“法帖”。
7、第三个画面,那青年已是中年,脸上被岁月摹刻,变得沧桑起来。
8、这套拳法是墨寒从武院门口的大石碑上摹刻下来并加以修习的,在郢都武院属于地摊货,根本没有必要藏着掖着。
9、不想,只是拿在手中,虚轮便将符石上的纹路完整摹刻!“麒麟葬!”。
10、刘次庄自己摹刻的石碑由于刻工精致,文字书法已经达到大成之境,当时可谓乱真,引来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拓印次碑文。
11、是这个世界特有的修行方式,将一些凶禽猛兽天生的额骨用特殊材料摹刻在身上,形成魔纹,从而获取强大的力量。
12、鳞次栉比的街道宽阔无比,高大的建筑一座又一座的耸立在视线之中,摹刻着华丽花纹的墙壁,在周围空气悬浮的淡淡光点下有着某种迷人的色彩。
相关词语
- mó zhuàng摹状
- mó huà摹画
- miáo mó描摹
- mó kè摹刻
- dà mó大摹
- mó nǐ摹拟
- mó xí摹袭
- yī mó依摹
- xīn mó shǒu zhuī心摹手追
- mó tuò摹拓
- zhǐ mó指摹
- mó bǎn摹版
- cāi mó猜摹
- mó lù摹録
- mó nǐ摹儗
- mó huì摹绘
- mó tiē摹帖
- shǒu mó手摹
- mó chuāi摹揣
- páng mó彷摹
- kè xiě刻写
- kè fǎ刻法
- kè zhe刻着
- guǎ kè寡刻
- kè dāo刻刀
- ěr kè迩刻
- kè hé刻核
- kè xià刻下
- kè jí刻棘
- kè bì刻臂
- kè bó刻薄
- bào kè暴刻
- kè běn刻本
- kè guǐ刻晷
- kè jǐ刻己
- kè chǔ刻楮
- kè gē刻割
- fā kè发刻
- zàn kè錾刻
- kè kǔ刻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