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á

华夷


拼音huá yí
注音ㄏㄨㄚˊ 一ˊ

繁体華夷

华夷

词语解释

华夷[ huá yí ]

⒈  指汉族与少数民族。后亦指中国和外国。

⒉  宋元时指国家的疆域。

引证解释

⒈  指 汉 族与少数民族。后亦指 中国 和外国。

《晋书·元帝纪》:“天地之际既美,华夷之情允洽。”
唐 杜甫 《严公厅宴咏蜀道画图》:“华夷山不断, 吴 蜀 水相通。”
宋 苏轼 《赐太师文彦博生日礼物口宣》:“卿勋在庙社,名闻华夷。”
清 龚自珍 《大誓答问第二十四》:“又译字之人,必 华 夷两通而后能之。”

⒉  宋 元 时指国家的疆域。

元 关汉卿 《一枝花·杭州景》套曲:“大 元 朝新附国,亡 宋 家旧华夷。”
王季思 注:“宋 元 时称国家的疆域为华夷,因为它包括了少数民族地区。”
元 王实甫 《丽春堂》第二折:“则俺那仁慈的明圣主,掌一统锦华夷,可则是平安了十万里。”
明 《杀狗记·看书苦谏》:“再整旧华夷,重覩江山丽。”

分字解释


※ "华夷"的意思解释、华夷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在治理东北边疆过程中,“华夷一统”思想既起到了积极作用,也起到了消极作用。

2、开化派头脑中固有的“华夷观”逐渐接近近代的世界观。

3、“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的医德要求,始终成为中国医生的行为准则。

4、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5、宗社为重,而不知有死生;恢复为急,而不知有利害,知有华夷之限,君父之仇,而不知有身家之祸。

6、《史记》构拟的五帝世系和所反映的“华夷共祖”观念,是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与实践的产物。

7、陛下以神圣戮定四方,以威德制服万国,华夷混一,礼乐同文,垂山河带砺之盟,庆龙虎风云之会,建昭昌运,衍大宗小宗之蕃;巩立皇图,成一世万世之统,前临沙苑,浮旺气以帝从;后枕浒岗,锁烟云而出秀。

8、粤自朱温构逆,友贞嗣凶,篡杀二君,隳残九庙,虺毒久伤于宇宙,狼贪肆噬于华夷

9、北宋统一中国后,杭州是当时全国主要商埠之一,被称为“富兼华夷”、“百事繁庶”的“地上天宫”。

10、“华夷之辨”观念的错误在于否认民族的平等性、民族的融合性和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融性。

11、那时候的中原人自称为礼仪之邦,把周边经济落后的民族称之为蛮夷,说他们“披发左衽”、“披发文身”,坚决与他们划清界限,叫做“华夷之辨”。

12、古代中国,在“华夷之辨”和“用夏变夷”的理念指导下形成的四夷朝贡关系体系中,四夷来朝是中华礼乐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没有专门的对外事务机构。

13、今陛下立身扬名,富有天下,华夷安泰,此实大孝,岂同进饘粥侍左右之孝也。

14、甚有惠政,华夷悦服,德泽流行,大致祥瑞。

15、这未发迹的好汉,却姓甚名谁?怎地发迹变泰?直教纵横宇宙三千里,威镇华夷四百州。

16、顺治的博学多闻、礼贤下士,已经把木陈胸臆间的故国之思、华夷之别荡涤殆尽。

17、汉贼不两立,古有明训;华夷须严辨,春秋存义。

18、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19、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20、也许是受自家夫君那什么华夷之防的话影响,孟秋娘打心里不喜欢党项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