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山

词语解释
荆山[ jīng shān ]
⒈ 山名。在今湖北省南漳县西部。漳水发源于此。山有抱玉岩,传为楚人卞和得璞处。
⒉ 山名。在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南。相传禹铸鼎于此。
⒊ 山名。在今河南省灵宝县阌乡南。相传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此。亦名覆釜山。
⒋ 山名。在今安徽省怀远县西南。
引证解释
⒈ 山名。在今 湖北省 南漳县 西部。 漳水 发源于此。山有 抱玉岩,传为 楚 人 卞和 得璞处。
引《书·禹贡》:“导 嶓冢,至于 荆山。”
孔 传:“荆山 在 荆州。”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禹贡》:‘ 荆 及 衡阳 惟 荆州。’盖即 荆山 之称,而制州名矣。故 楚 也。”
⒉ 山名。在今 陕西省 富平县 西南。相传 禹 铸鼎于此。
引《书·禹贡》:“导 岍 及 岐,至于 荆山。”
孔颖达 疏:“《地理志》云:《禹贡》北条 荆山 在 冯翊 怀德县 南。”
《后汉书·郡国志一·冯翊》 刘昭 注引 晋 皇甫谧 《帝王世纪》:“禹 铸鼎於 荆山,在 冯翊 怀德 之南,今其下﹝有﹞ 荆渠 也。”
⒊ 山名。在今 河南省 灵宝县 阌乡 南。相传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于此。亦名 覆釜山。
引《史记·封禅书》:“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
⒋ 山名。在今 安徽省 怀远县 西南。
引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淮水》:“《郡国志》曰:‘ 平阿县 有 当涂山,淮 出于 荆山 之左, 当涂 之右,奔流二山之间,西扬涛北注之。’”
《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四年》:“帝驰至 荆山洪,距 赵步 二百餘里。”
胡三省 注:“荆山 在 濠州 钟离县 西八十三里,即 梁武帝 筑堰之地,今 怀远军 正治 荆山。”
国语辞典
荆山[ jīng shān ]
⒈ 山名:(1) 位于山东省诸城县东北,也称为「荆台山」。(2) 位于河南省禹县西北。(3)位于河南省阌乡县南。也称为「覆釜山」。(4) 位于安徽省芜湖县东南。(5) 位于安徽省怀远县西南。(6) 位于湖北省南漳县西。
分字解释
※ "荆山"的意思解释、荆山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九州俊彦,外邦华裔,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少长咸集于丘成桐麾下,为了中华数学的振兴,为了祖国数学的强盛,共同努力。
2、孙磊说,有了这些淤青和数据,自己就有了怀抱荆山之玉,手握 灵蛇之珠 的感觉。
3、蓬家夼金矿是山东乳山地区新发现的金矿类型,受荆山群中的层间滑动角砾岩系控制,沿胶莱盆地边缘莱阳组砾岩与荆山群副变质岩的构造接触带分布。
4、紫荆山的山林,一男一女两个十来岁的孩子正相互搀扶着艰难前行,而渐渐的,那个男孩脸上复杂的表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自信和踌躇满志。
5、据一些学者的指认,在淅川西北的商县一带确有叫荆山或楚山的地方,【造句 网】或为楚族最初的聚居地。
6、“步光之剑,华藻繁缛,饰以文犀,雕以翠绿,缀以骊龙之珠,错以荆山之玉。
7、古有“惟楚有材”、“荆山之玉”、“三顾茅庐”的成语,以示荆楚人杰地灵、江汉育才储贤的自豪(或他誉)。
8、萧荆山抬脚,走到她身边,低头凝视着她羞涩紧张的娇态,低哑地说:“一起洗吧。”
9、, 专家学者们高屋建瓴,一条条建言献策犹如“灵蛇之珠,荆山之玉”,为“博物馆之城”的建设打开了思路,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10、1981年,母亲嫁给了芜湖市马塘乡荆山石矿一个采石工人为妻。
11、九州俊彦,外邦华裔,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少长咸集于丘成桐麾下,为中华数学的振兴共同努力。
12、我们身边,“握灵蛇之珠、抱荆山之玉”的大有人在。
13、李志远这次的荆山之行并不顺利,他中午甚至没有来得及吃一顿饭,就启程前往荆山,因为担心孟传美有事,李志远急着赶路,干脆将这顿中午饭省了,别看他武功高强,可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到了两点多钟肚子开始叽里咕噜的叫唤了。
14、“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15、南社可谓是“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风靡云蒸,阵容整齐,如今,南社后裔精英遍布海内外。
16、据一些学者的指认,在淅川西北的商县一带确有叫荆山或楚山的地方,或为楚族最初的聚居地。
17、孙磊说,有了这些淤青和数据,自己就有了怀抱荆山之玉、手握灵蛇之珠的感觉。
18、步光之剑,华藻繁缛,饰以文犀,雕以翠绿,缀以骊龙之珠,错以荆山之玉。
19、李云中怕洪秀全让自己也同去紫荆山,让杨秀清顺手解决了他,那就亏大了,连忙推辞,左顾而言他。
20、萧荆山手起刀落,肩胛上的肌肉鼓起来,他力道惊人,一块坚实的木头成了两半。
相关词语
- jīng jī荆笄
- jīng niè荆聂
- jīng tiáo荆条
- jīng jī荆鸡
- jīng fēi荆飞
- jīng zǐ荆梓
- jīng wáng荆王
- bān jīng班荆
- chái jīng柴荆
- jīng kǔ荆楛
- jīng kē荆轲
- jīng pǔ荆朴
- jīng yàn荆艳
- jīng hé荆和
- jīng lán荆蓝
- jīng zǐ荆子
- guān jīng关荆
- mán jīng蛮荆
- jīng xīn荆薪
- jīng zhū荆株
- shān hé山河
- hé shān河山
- kāi shān开山
- ní shān尼山
- shān chéng山城
- shān shē山畲
- luò shān落山
- zhǔ shān主山
- qiǎn shān嵰山
- xī shān shān郗山山
- dēng shān登山
- wàng shān望山
- shàng shān上山
- guān shān关山
- shān chóu山&;
- shān jiàn山磵
- hòu shān后山
- zhǒu shān肘山
- zhǒng shān种山
- qián shān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