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隶

词语解释
汉隶[ hàn lì ]
⒈ 汉代通行的隶书。
⒉ 指汉朝的属吏。
引证解释
⒈ 汉 代通行的隶书。参见“隶书”。
引元 郝经 《书<磨崖碑>后》诗:“正笔篆玉藏 李斯,出笔存锋兼 汉 隶。”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曲·弦索入曲》:“尝见友人以 汉 隶自夸,余誚之曰:此不过於真字上加一二笔飞撇,遂枉其名曰隶。”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承安宫鼎铭》:“阮氏 《钟鼎彝器款识》定此器为 汉 物者,以铭文字体於 汉 隶为近。”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而先 伏生 所口授者,缘其写以 汉 隶,遂反称今文。”
⒉ 指 汉 朝的属吏。
引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至如身为 汉 隶,而迹入 魏 幕。”
国语辞典
汉隶[ hàn lì ]
⒈ 泛指一种两汉时期普遍使用的字体。
⒉ 专指东汉时,字形如八字分布,笔势富含变化的隶书。此名称为区别笔势较为刻板的 唐隶而言。
分字解释
※ "汉隶"的意思解释、汉隶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千年前我用汉隶写下唐诗而今生我又开始为你填写歌词,那个前世居住在长安的女子是我轮回再轮回的心事,老人什么话都没讲,易燃的旧事在柴房结成蜘蛛网,等待多年的嘘寒问暖就这么一行。方文山
2、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防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3、帛书的字体除“篆隶体”外,还有古隶和汉隶两种。
4、其书融化秦篆汉隶,晋唐楷行,笔墨清醇灵逸,秀出群伦;结构严谨苍拙,风骨独具;墨中含情,形神兼备,意到笔随,心手两畅,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5、同时更感激二期的白丁哥,逍遥哥一直的指导和意见,以及汉隶小正太,向左等基友的劝勉,多谢。
6、在沈增植的启蒙与指导下,王蘧常深受其“学章草,必须从汉隶出,赵子昂所书,虽着意发泼,乃是唐宋人笔法,非其至也”的碑学观念影响。
7、字体虽是空心描刻,却把汉隶的蚕头燕尾、扁平稳正的书风仿摹得惟妙惟肖。
8、媒体报道说,秦孝仪擅长书法,溯源先秦古籀,取法方整汉隶,自创风格独具的“秦体”。
9、对此故宫文化旅游编辑室作出回复称,封面、书脊沿用1935年版故宫日历封面汉隶碑拓集字,“暦”为“歴”的分化字,因此采用的是汉隶中的“歴”字。
10、敦煌汉简的出土,把隶书的成熟期由过去人们公认的东汉晚期提前到了西汉中期,从中看出古隶向汉隶转化的剧变和成熟过程。
11、王介平家学渊源,又长期从事古代书画修缮和鉴定工作,其汉隶南源于肖娴,北学于著名书法大家刘炳森。
12、按照河南史先生的说法,学楷书之前,就应该先学汉隶。
13、今尽数罗列于此,千碑林,万笔林,秦篆、汉隶、晋草、魏碑、唐楷、宋行,各擅其胜。
14、婀娜多姿,漂亮温婉中蕴含几分阳刚之气;丰富兼美,所擅之行草中时见自然融入之秦篆汉隶之线条。
15、石磊从小就在那些石碑旁玩耍,慢慢的喜欢上了书法,秦篆汉隶,都非常拿手,去年医学院的书法比赛,他还拿过奖,算是他唯一能为班级争光的优点。
16、王介平奉汉隶为圭臬,取鉴汉魏竹简,一扫装饰雕琢之臃态,既造法创新于古隶,又彰显古隶神韵于案牍。
17、说着话要来笔墨和一条竹片,写下一列工整的汉隶:“北海氏勋酬答夷民阿飞……”。
18、前者暗喻汉隶百花齐放的风姿,后者指唐柳公权为楷法确立的收官人。
19、据报道,秦孝仪擅长书法,溯源先秦古籀,取法方整汉隶,自创风格独具的“秦体”。
20、他把甲骨、史籀、金铭、汉隶有机结合,在字体结构、用锋技巧、线条安排、虚实搭配等方面,都已达到“过而不燥”的境界,古气穆然,又不失天真烂漫。
相关词语
- cháng hàn长汉
- huǎng hàn谎汉
- cū hàn粗汉
- xī hàn西汉
- héng hàn衡汉
- féi hàn肥汉
- hàn rén汉人
- hàn pǔ汉浦
- hàn fēng汉风
- hǎo hàn xī hǎo hàn好汉惜好汉
- hàn chén汉臣
- luó hàn罗汉
- hàn shèng汉圣
- bā hàn巴汉
- dāi hàn呆汉
- hàn dǐng汉鼎
- hàn yǔ汉语
- hàn qū汉区
- huá hàn华汉
- hàn wén汉文
- xíng lì刑隶
- yōng lì佣隶
- dí lì狄隶
- biān lì边隶
- zhí lì直隶
- sī lì司隶
- nǚ lì女隶
- lì xíng隶行
- lì zì隶字
- lì míng隶名
- lì cǎo隶草
- lì hù隶户
- lì zú隶卒
- lì wén隶文
- yōng lì庸隶
- lì jiā隶家
- è lì饿隶
- tóng lì童隶
- yōu lì优隶
- chén lì臣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