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印子鱼的成语故事


通印子鱼

拼音tōng yìn zǐ yú

基本解释亦称'通应子鱼'。即子鱼。宋王安石《送福建张比部》诗有'长鱼俎上通三印'之句,福州濒海多鱼,初不专指子鱼而言。至苏轼《送牛尾狸与徐使君》诗'通印子鱼犹带骨,披绵黄雀漫多脂',始以'通印子鱼'对'披绵黄雀'。亦有称'通应子鱼'者,或以为出于通应江水,或以为其地有通应侯庙。


暂未找到成语通印子鱼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通印子鱼)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目不转睛 晋 杨泉《物理论》:“子义燃烛危坐通晓,目不转睛,膝不移处。”
轻重倒置 宋 刘安世《尽言集》:“轻重倒置,有害政体。”
牡丹虽好,终须绿叶扶持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有了银钱,却又只怕没人,又道是‘牡丹花好,终须绿叶扶持’。”
不知何许人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逸民传》:“汉阴老父者,不知何许人也。”
刿目怵心 清 包世臣《再与杨季子书》:“至于秦汉之文,莫不洞达駘宕,刿目怵心。”
见经识经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48回:“龙氏方才见经识经,渐渐的收了法术。”
毛发之功 三国 魏 曹植《求自试表》:“窃不自量,志在授命,庶立毛发之功,以报所受之恩。”
顿挫缓急
椎髻左言
糜烂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