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印子鱼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亦称'通应子鱼'。即子鱼。宋王安石《送福建张比部》诗有'长鱼俎上通三印'之句,福州濒海多鱼,初不专指子鱼而言。至苏轼《送牛尾狸与徐使君》诗'通印子鱼犹带骨,披绵黄雀漫多脂',始以'通印子鱼'对'披绵黄雀'。亦有称'通应子鱼'者,或以为出于通应江水,或以为其地有通应侯庙。
详细解释
亦称“通应子鱼”。即子鱼。
宋王安石《送福建张比部》诗有“长鱼俎上通三印”之句,福州濒海多鱼,初不专指子鱼而言。至苏轼《送牛尾狸与徐使君》诗“通印子鱼犹带骨,披绵黄雀漫多脂”,始以“通印子鱼”对“披绵黄雀”。亦有称“通应子鱼”者,或以为出于通应江水,或以为其地有通应侯庙。宋范正敏《遯斋闲览·证误》:“蒲阳通应子鱼名著天下。盖其地有通应侯庙,庙前有港,港中鱼最佳。今人必求其大可容印者,谓之通印子鱼。故荆公有诗云:‘长鱼俎上通三印’,此传闻之讹者。”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中:“兴化军莆田县去城六十里有通应侯庙,江水在其下,亦曰通应……子鱼出其间者,味最珍美。上下数十里,鱼味即异,颇难多得,故通应子鱼,名传天下。”参见“子鱼”。
基础信息
拼音tōng yìn zǐ yú
注音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朝升暮合(意思解释)
- 重蹈覆辙(意思解释)
- 杀衣缩食(意思解释)
- 盘木朽株(意思解释)
- 胸无宿物(意思解释)
- 太平盛世(意思解释)
- 上树拔梯(意思解释)
- 逆耳良言(意思解释)
- 自作多情(意思解释)
- 官止神行(意思解释)
- 人之常情(意思解释)
- 你推我让(意思解释)
- 欺公罔法(意思解释)
- 拔了萝卜地皮宽(意思解释)
- 敌王所忾(意思解释)
- 不矜细行(意思解释)
- 惙怛伤悴(意思解释)
- 榱崩栋折(意思解释)
- 异政殊俗(意思解释)
- 危言谠论(意思解释)
- 非刑逼拷(意思解释)
- 丹楹刻桷(意思解释)
- 雍容不迫(意思解释)
- 神不主体(意思解释)
- 箕箒之使(意思解释)
- 瞻云望日(意思解释)
- 骊龙颌下取明珠(意思解释)
- 广袤丰杀(意思解释)
※ 通印子鱼的意思解释、通印子鱼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提供。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彼哉彼哉 | 彼:他。他是什么人。 |
黯然失色 | 黯然:昏暗的样子;失色:失去光泽。原指心情沮丧;脸色难看。形容相比之下显得暗淡无光。有时也形容心情不好。 |
担雪塞井 | 挑雪去填塞水井。比喻徒劳无功。 |
安常守分 | 分:本分,自己分内的。习惯于平稳的生活,安守本分。 |
旁求博考 | 多方搜求,广泛考证。 |
敕始毖终 | 自始至终警饬谨慎。 |
谄上抑下 | 讨好上司,欺压下级。 |
口无择言 | 谓出口皆合道理,无需选择。 |
弊车羸马 | 破车瘦马。比喻处境贫穷。 |
博采群议 | 博:广;议:建议。广泛采纳群众的建议。 |
知恩报恩 | 知道了别人对自己的恩惠就回报别人以恩惠。亦作“知恩报德”,。 |
气满志骄 | 见“气充志骄”。 |
言教身传 | 既用言语来传授,又用行动来以身作则。指行动起模范作用。 |
引而申之 | 把某种原则引申开来。 |
言从计听 | 见“言听计从”。 |
漏脯充饥 | 漏脯:挂在檐下风干的肉,因屋漏沾水而有毒。饿了吃腐烂发臭的干肉。比喻只顾眼前,不管后果。 |
舛错不齐 | 参差错杂 |
旧病复发 | 比喻老毛病又犯了。 |
宽备窄用 | 作计划要宽裕一些,用起来节省一些。比喻作计划要留有余地。 |
擐甲披袍 | 擐:穿;披:穿着。身披铠甲,穿上战袍。指准备战斗。 |
珠残玉碎 | 比喻珍贵之物残破损坏。 |
泰山盘石 | 比喻安定稳固。 |
简约详核 | 指简要翔实。 |
近火先焦 | 比喻跟祸事最接近的人首先遭殃。 |
盥耳山栖 | 盥耳:洗耳朵。比喻隐居不仕。 |
贪财慕势 | 势:地位和权力。贪好钱财,仰慕权贵。 |
心劳政拙 | 形容人非常操心、担忧。 |
才乏兼人 | 缺少一个能抵得上两个人才能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