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而鸣的成语故事

拼音bù píng ér míng
基本解释平:公平;鸣:发出声音。指人或事物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
出处明·瞿佑《剪灯新话·令狐生冥梦录》:“偶以不平而鸣,遽获多言之咎。”
暂未找到成语不平而鸣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不平而鸣)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茕茕孑立 | 晋 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
妒贤嫉能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 |
碍难从命 | 《三打祝家庄》第一幕第一场:“你回去复李大官人,本当将时迁放回,怎奈他是梁山贼党,碍难从命。” |
雪鬓霜毛 | 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四折:“只要他休泄漏俺这萍跟浪脚,那知道翻断送他雪鬓霜毛。” |
浮云朝露 | 《周书 萧大圜传》:“人生若浮云朝露,宁俟长绳系景,实不愿之。执烛夜游,惊其迅迈。” |
猿猴取月 | 宋·黄庭坚《沁园春》词:“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 |
书符咒水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秦少游》:“高斋以谓‘少游尝为道士,书符咒水’,又诬也。” |
群鸿戏海 |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王羲之书如群鸿戏海。” |
切中时弊 | 宋 苏舜钦《诣匦疏 景祐五年》:“旬余日来,闻颇有言事者,其间岂无切中时弊,而绝不闻朝廷从而行之。” |
诗中有画 | 宋 苏轼《书摩诘〈蓝关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