耸人听闻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耸:引起注意;使人吃惊。指故意夸大事实或作过于激动的表情;使人听到或看了感到震惊。
详细解释
耸:惊动。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
闲官之挫折,无足轻重,不足~。◎清·汪师韩《诗学纂闻·刘随州别严士元诗》
百科解释发音sǒngréntīngwén释义耸:惊动。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三十五回:“比较那史册上的朱云请剑,李膺破柱,更足耸人听闻。”示例:闲官之挫折,无足轻重,不足~。(清·汪师韩《诗学纂闻·刘随州别严士元诗》)【“耸人听闻”常误写为“悚人听闻”,应注意。】
出处清 恽敬《杂记》:“豫章大镇,或书有不可达者,故托辞为此;抑为州将者,以此耸人听闻,豫绝系援,皆未可知。”
例子(1)这种人专爱传播那些耸人听闻的消息。
(2)许多资产阶级报纸为了推广销路,经常刊登一些耸人听闻的消息,吸引读者。
基础信息
拼音sǒng rén tīng wén
注音ㄙㄨㄥˇ ㄖㄣˊ ㄊ一ㄥ ㄨㄣˊ
繁体聳人聽聞
正音“耸”,不能读作“cǒng”。
感情耸人听闻是贬义词。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辨形“耸”,不能写作“丛”。
辨析耸人听闻与“骇人听闻”区别在于:耸人听闻偏重于“耸”;指让人震惊;一般指不符实际的事情;“骇人听闻”偏重于“骇”;指让人害怕;多指凶残的坏事。
近义词危言耸听、骇人听闻
反义词本来面目、不偏不倚
英语sensational
俄语вызвать сенсацию(сенсационный)
日语わざとおおげさに言って人をびっくりさせること
德语sensationell(aufsehenerregend)
法语piquer l'attention des auditeurs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不可多得(意思解释)
- 细水长流(意思解释)
- 单刀直入(意思解释)
- 嘴直心快(意思解释)
- 好谋善断(意思解释)
- 以人为镜(意思解释)
- 兰桂腾芳(意思解释)
- 裙屐少年(意思解释)
- 乡壁虚造(意思解释)
- 星言夙驾(意思解释)
- 乐乐陶陶(意思解释)
- 沉毅寡言(意思解释)
- 志盈心满(意思解释)
- 街谈巷语(意思解释)
- 信受奉行(意思解释)
- 黄杨厄闰(意思解释)
- 蓄锐养威(意思解释)
- 怀质抱真(意思解释)
- 游心骇耳(意思解释)
- 滴水成冻(意思解释)
- 赞不容口(意思解释)
- 不伏水土(意思解释)
- 上烝下报(意思解释)
- 逾墙窥蠙(意思解释)
- 指顾从容(意思解释)
- 剖腹明心(意思解释)
- 木强敦厚(意思解释)
- 麻姑掷米(意思解释)
※ 耸人听闻的意思解释、耸人听闻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提供。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稳操胜算 | 稳:有把握;操:掌握;胜算:能够制胜的计谋。指有把握取得胜利。 |
小心谨慎 | 说话办事细心慎重;不敢马虎大意。 |
七病八倒 | 形容体弱多病。 |
极天罔地 | 谓遍天下。 |
成帮结队 | 犹成群结队。 |
盗名暗世 | 盗:窃取;名:名誉、名称;暗:黑暗。在黑暗时代窃取好的名誉。指奸佞之人在乱世乘机骗取声誉。 |
户枢不蠹 | 枢:门上的转轴;蠹:蛀。指门的转轴;不会被虫蛀蚀。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 |
萤窗雪案 | 为勤学苦读的典实。 |
厉兵秣马 | 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
穷大失居 | 形容多而不适用。 |
无庸讳言 | 不必忌讳这样说。 |
星火燎原 | 一点儿小火可以把整个原野烧起来;常比喻新生事物开始时力量虽然微小;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前途无限。星火:微小的火;燎原:火烧原野。 |
玉山将崩 | 玉山:比喻人的身形美好。比喻喝醉酒后身体摇摇欲坠的样子。 |
矮人看场 | 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
表里不一 | 表面和内在不一样。 |
居移气,养移体 | 指地位和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奉养可以改变人的体质。 |
辞穷理屈 | 理由站不住脚,被驳得无话可说。 |
不可奈何 | 奈何:对付,处置。指没有办法。 |
转败为功 | 指将失败转化为胜利。 |
渑池之功 | 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南。本指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秦王,为赵国立下功勋。后泛指为国立下巨大功勋。 |
着述等身 | 著述:编写的著作。写的书摞起来和自己的身高相等。形容著作极多。亦作“着书等身”、“著作等身”。 |
金鳷擘海 | 喻诗文雄健有力,精深透彻。 |
各有利弊 | 各:各自;弊:害处。指事物的作用有好处也有坏处。 |
前功尽废 | 以前的一切努力完全白费。 |
老成之见 | 老成:阅历多而练达世事。老练而周到的见解。 |
暮云亲舍 | 亲:父母,亲人;舍:居所。比喻客居他乡,思念亲人。 |
裹脚条子 | 即裹脚布。 |
犊车麈尾 | 后用为嘲人惧内的典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