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雷不及掩耳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突然响起雷声,使人来不及掩耳。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
详细解释
突然响起雷声,使人来不及掩耳。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
他们或者未必起身,给他们个疾雷不及掩耳,拿了就走,必不使一名漏网。◎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七回
雷声突然响起,使人来不及掩住耳朵。比喻行动迅速,令人措手不及。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塞儿领着这三百人真个是疾雷不及掩耳,杀入府里来。」《文明小史.第七回》:「趁此天色尚早,他们或者未必起身,给他们个疾雷不及掩耳,拿了就走,必不使一名漏网。」也作「疾雷不及塞耳」、「迅雷不及掩耳」。
百科解释释义:突然响起雷声,使人来不及遮掩耳朵。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
出处《六韬 军势》:“善者从而不择,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故疾雷不及掩耳,卒电不及瞬目。”
例子他们或者未必起身,给他们个疾雷不及掩耳,拿了就走,必不使一名漏网。(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七回)
基础信息
拼音jí léi bù jí yǎn ěr
注音ㄐ一ˊ ㄌㄟˊ ㄅㄨˋ ㄐ一ˊ 一ㄢˇ ㄦˇ
繁体疾靁不及掩耳
感情疾雷不及掩耳是中性词。
用法复句式;作定语、分句;比喻事情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
近义词迅雷不及掩耳
英语with a rettle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晕头转向(意思解释)
- 目眩心花(意思解释)
- 龙驭上宾(意思解释)
- 蓬首垢面(意思解释)
- 一把手(意思解释)
- 合眼摸象(意思解释)
- 气愤填膺(意思解释)
- 死了张屠夫,不吃混毛猪(意思解释)
- 魁梧奇伟(意思解释)
- 材剧志大(意思解释)
- 高悬秦镜(意思解释)
- 奋勇向前(意思解释)
- 久久不忘(意思解释)
- 地久天长(意思解释)
- 阴阳易位(意思解释)
- 暴风疾雨(意思解释)
- 颠衣到裳(意思解释)
- 急不暇择(意思解释)
- 巧言偏辞(意思解释)
- 恨相见晚(意思解释)
- 暴敛横征(意思解释)
- 百孔千创(意思解释)
- 昧己瞒心(意思解释)
- 掠美市恩(意思解释)
- 引吭高声(意思解释)
- 慈恩题记(意思解释)
- 纸糊老虎(意思解释)
- 寄情诗酒(意思解释)
※ 疾雷不及掩耳的意思解释、疾雷不及掩耳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提供。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 铄金:熔化金属;积毁:积累的毁谤;销骨:熔化骨头。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纷纷而来的毁谤足以致人于死地。比喻舆论力量的强大。 |
民以食为天 | 天:比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人民以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指民食的重要。 |
竿头直上 | 比喻进步很快。 |
加膝坠渊 | 喜欢就抱在膝上,不喜欢就推到深水里。比喻用人爱憎无常。 |
东鳞西爪 | 原指画在云中的龙这里露一片鳞;那里露一只爪;不见全貌。现比喻零碎散乱、不全面。 |
一笑倾城 | 《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后因以“一笑倾城”形容女子的绝色。 |
道不拾遗 | 遗:丢失的东西。东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捡走;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很好。也作“路不拾遗”。 |
临川羡鱼 | 比喻空有愿望,而无实际行动。 |
报应不爽 | 报应:佛家语,指因果报应;爽:差失。做恶者必得恶报,从来没有差错的。 |
敛影逃形 | 隐藏身形。比喻隐居不出。 |
艺不压身 | 比喻人学会的技艺越多越好。 |
一雕双兔 | 唐李林甫、张九龄、裴耀卿并为相,李抑扬张、裴自得,张裴二人罄折卑逊,时人窃言“一雕挟两兔”。见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下及《新唐书·李林甫传》。后因以“一雕双兔”谓三人并列显位,一人势盛而两人受其挟制。 |
儿童之见 | 见:见解。比喻幼稚无知的见解。 |
剥极必复 | 剥卦阴盛阳衰,复卦阴极而阳复。比喻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
蓼虫忘辛 | 吃惯了蓼(一种有辣味的草)的虫子已经不感到蓼是辣的了。比喻人为了所好就会不辞辛苦。 |
节衣素食 | 节:节减;素:蔬菜类食物。省吃俭用,生活节俭。 |
华衮之赠 | 华衮:古代帝王的礼服。形容贵重的赠与。 |
宫车晏驾 | 晏:迟。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讳辞。 |
鲜衣怒马 | 美服壮马。谓服饰豪奢。 |
事过景迁 | 同“事过境迁”。 |
一麾出守 | 麾:挥斥、排挤。原指阮咸受排挤,而出为始平太守。后指京官出任地方官。 |
傫如丧狗 | 形容人失意而精神颓丧。语本《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累累若丧家之狗。”裴骃集解引王肃曰:“丧家之狗,主人哀荒,不见饮食,故累然而不得意。孔子生于乱世,道不得行,故累累然不得志之貌也。” |
赃秽狼藉 | 指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名声败坏。 |
闭口不谈 | 紧闭着嘴不说话或谈论秘密。 |
谬托知己 | 谓假托为知心朋友。 |
唐僧取经 | 唐代高僧玄奘赴天竺印度求经,历时十七年,回国后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
五荤三厌 | 五荤三厌,属宗教戒条,信徒不准食用。五荤,即五辛,指五种辛味蔬菜。包括大蒜、小葱、韭与渠(形似萝卜味如蒜)。三厌,道教把雁、狗、乌龟作为不能吃的三种动物,列为教条。 |
事事无成 | 见“[[事无巨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