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公车上书公车上书的意思
gōngchēshàngshū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公车:汉代官署名。指举人进京应试。特指入京会试的士人上书言事。

详细解释

「公车上书」是科举时代进京赶考的举人上书朝廷建言国是的故事。

《史记·滑稽列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牘。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

指清末一历史事件。公元1895年(清光绪二一年)4月,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派李鸿章赴日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是年,康有为在京会试,他号召各省举人一千三百余人联名上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震撼全国。史称“公车上书”。

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一:“当时正在北京会试的各省举子也纷纷集会、请愿,康有为即曾联络其中的一千馀人,举行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图强。”

百科解释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东方朔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干奏牍。”

例子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康有为即曾联络其中的一千余人,举行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要求拒合,迁都,变法图强。”


基础信息

拼音gōng chē shàng shū

注音ㄍㄨㄥ ㄔㄜ ㄕㄤˋ ㄕㄨ

繁体公車上書

感情公车上书是中性词。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政事。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公车上书的意思解释、公车上书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提供。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共贯同条 【解释】串在同一钱串上,长在同一枝条上。比喻脉络连贯,事理相通。
低声哑气 犹言低声下气。
捉将官里去 指被朝廷、官府捉去。
浓郁葱茏 浓郁:花草的香气浓重;葱茏:草木青翠茂盛。形容花草香气浓重,枝叶茂密青翠。
同源异派 见“同源异流”。
简要清通 指处事简练扼要,明白通达。
小打小闹 形容小规模地开展工作。
纳履踵决 纳:穿;履:鞋;踵:脚后跟;决:破裂。提上鞋,鞋的脚后跟处却破裂。形容处境困难。
经官动府 经:经过;动:惊动;府:官署。惊动官府,引起官府干涉。
丰肌秀骨 丰润的肌肤,柔嫩的骨骼。形容女子或花朵娇嫩艳丽而有丰韵。同“丰肌弱骨”。
学优而仕 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可以当官。
豁口截舌 撕开嘴巴,截去舌头。指命人住嘴。
道三不着两 道:说话;着:接触到。说话三句有两句说不到地方。形容说话不着边际。
并为一谈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
灭门之祸 灭:消灭;门:家,家族。满门老少皆被诛灭的灾祸。
供认不讳 供认:被告对于某一事实或断言的真实性予以承认;讳:避讳。指对某项指控完全认同。
一佛出世,二佛涅盘 佛家称生为出世,死为涅盘。指死去活来。
础润而雨 柱子的基石润湿了,就是要下雨的征候。比喻见到一点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方向。
三汤五割 见“三汤两割”。
言约旨远 言辞简练,含意深远。
补漏订讹 补:补充,填满;讹:错误。补充缺漏,订正错误。
弥天亘地 弥:满;亘:横贯。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数量很多。
谬采虚誉 见“谬采虚声”。
擎跽曲拳 谓行拜跪之礼。
探马赤军 蒙古汗国和元朝的一种军队。蒙古帝国时期,从各千户、百户和部落中拣选士兵,组成精锐部队,在野战和攻打城堡时充当先锋,战事结束后驻扎镇戍于被征服地区,称为探马赤军。
万殊之妙 各种事物间千差万别的奥妙。
牵黄臂苍 牵:领着;黄:指狗;苍:指鹰。牵着狗,带着鹰。比喻不务正业,沉湎于游猎玩乐之中。
凯风寒泉 表示子女对母亲的深切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