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公车上书公车上书的意思
gōngchēshàngshū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公车:汉代官署名。指举人进京应试。特指入京会试的士人上书言事。

详细解释

「公车上书」是科举时代进京赶考的举人上书朝廷建言国是的故事。

《史记·滑稽列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牘。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

指清末一历史事件。公元1895年(清光绪二一年)4月,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派李鸿章赴日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是年,康有为在京会试,他号召各省举人一千三百余人联名上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震撼全国。史称“公车上书”。

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一:“当时正在北京会试的各省举子也纷纷集会、请愿,康有为即曾联络其中的一千馀人,举行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图强。”

百科解释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东方朔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干奏牍。”

例子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康有为即曾联络其中的一千余人,举行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要求拒合,迁都,变法图强。”


基础信息

拼音gōng chē shàng shū

注音ㄍㄨㄥ ㄔㄜ ㄕㄤˋ ㄕㄨ

繁体公車上書

感情公车上书是中性词。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政事。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公车上书的意思解释、公车上书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提供。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志满意得 志向实现,心满意足。
穷乡僻壤 指荒远偏僻的地方。
成己成物 自身有所成就,也要使自身以外的一切有所成就。
顾内之忧 顾:照管,照顾。指对后方的忧虑、担心。
膏肓泉石 膏肓:胸鬲之间,比喻难治的病症。形容热爱山林泉水已成为很难改变的癖好,指隐居不愿做官。
直眉瞪眼 形容发脾气或发呆的样子。
纳屦踵决 纳:穿;屦:鞋;踵:脚后跟;决:破裂。穿上鞋子,破了后跟。形容衣着褴褛。
唯所欲为 随心所欲,任意而为。语本《隋书·天文志上》:“扞铜仪呴所以准验辰历,分考次度,其于揆测,唯所欲为之者也。”
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俗语,比喻没有能人,普通人物亦充当主要角色。
金石交 金石:金属和石头,比喻坚固;交:交情。像金石般坚固的交情。
家藏户有 家家都有。
五洲四海 泛指世界各地。
南面称孤 南面:面朝南;孤:皇帝、王侯的谦称。朝南坐着,自称孤家。指统治一方,称帝称王。
流血千里 形容死伤非常多。
鸿门宴 鸿门:地名,今陕西临潼东北。指不怀好意的宴请或加害客人的宴会。
半斤八两 八两:即半斤;旧制一斤为十六两。半斤和八两轻重相等。比喻彼此相同。
禁止令行 指施禁则止,出令则行。同“令行禁止”。
嚣浮轻巧 嚣浮:浮夸。形容人不踏实可靠。
扑心扑肝 尽心竭力。
挥汗成雨 挥:洒,泼。用手抹汗,汗洒下去就跟下雨一样。形容人多。
山寒水冷 冷冷清清。形容冬天的景象。
风和日美 微风和畅,阳光明丽。同“风和日丽”。
看文巨眼 形容评论文章的高手。
悲喜交并 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笔诛墨伐 笔、墨:指文字。诛:谴责。伐:声讨。通过文字加以谴责,进行声讨。
悍然不顾 悍然:蛮横的样子。顾:顾及。凶暴强横;不顾一切。
神怡心旷 精神愉悦,心胸开阔。
文章绝唱 盖世:超过世人。指文章好得无与伦比,谁都赶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