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污含垢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纳:接受;垢:污秽。包藏容纳污秽的东西。
详细解释
包藏容纳污秽之物。比喻包容坏人坏事。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清冯桂芬《上制洋器议》:“日本蕞尔小國耳,尚知發憤爲雄。獨我大國,將納污含垢以終古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粤民谋抵制日货事》:“朝廷懼兩國之失歡,不忍吾民之重罹兵禍,乃不惜納污含垢,曲徇友邦之請,冀相安於無事。”
包藏容纳污秽之物。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左传.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百科解释【成语】:纳污含垢(纳污含垢)【读音】:nàwūhángòu【解释】:包藏容纳污秽之物。比喻包容坏人坏事。【出处】: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示例】:清冯桂芬《上制洋器议》:“日本蕞尔小国耳,尚知发愤为雄。独我大国,将纳污含垢以终古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粤民谋抵制日货事》:“朝廷惧两国之失欢,不忍吾民之重罹兵祸,乃不惜纳污含垢,曲徇友邦之请,冀相安於无事。”【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例子清·冯桂芬《上制洋器议》:“日本蕞尔小国尔,尚知发奋为雄。独我大国,将纳污含垢以终古哉!”
基础信息
拼音nà wū hán gòu
注音ㄋㄚˋ ㄨ ㄏㄢˊ ㄍㄡˋ
繁体納汙含垢
感情纳污含垢是中性词。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纳污藏垢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南辕北辙(意思解释)
- 人财两空(意思解释)
- 后进领袖(意思解释)
- 蜂扇蚁聚(意思解释)
- 寂寂无闻(意思解释)
- 跋前踬后(意思解释)
- 各有巧妙不同(意思解释)
- 羊入虎群(意思解释)
- 狼子兽心(意思解释)
- 葱葱郁郁(意思解释)
- 心焉如割(意思解释)
- 搜肠刮肚(意思解释)
- 白面儒冠(意思解释)
- 蜉蝣撼大树(意思解释)
- 附骥攀鳞(意思解释)
- 渊停山立(意思解释)
- 析律贰端(意思解释)
- 解纷排难(意思解释)
- 迥不犹人(意思解释)
- 操其奇赢(意思解释)
- 厕足其间(意思解释)
- 画脂镂冰(意思解释)
- 隄溃蚁孔(意思解释)
- 緑珠坠楼(意思解释)
- 蜂劳蝶嚷(意思解释)
- 铁甲兵轮(意思解释)
- 善死者不亡(意思解释)
- 麤衣淡饭(意思解释)
※ 纳污含垢的意思解释、纳污含垢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提供。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广开言路 | 尽量创造使人们能充分发表意见的条件。 |
胆小如豆 | 极言胆子小。 |
千篇一律 | 比喻文章、题材、写法等公式化。也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沉:沉没;侧畔:旁边;帆:船。沉船旁边有很多船过,发病的树木旁边有很多茂盛的树木。比喻新生势力锐不可当。 |
深入浅出 | 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 |
百星不如一月 | 一百颗星星发出的亮光不如一个月亮发出的光明亮。比喻量多不如质优。 |
冲口而出 | 不加思索;随口说出。多指说话失于检点。 |
陷入僵局 | 指僵持的局面。 |
百务具举 | 各种事务全都兴办。 |
才华横溢 | 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学文艺书画方面而言。很有才华;或充满了才华。 |
雅人深致 | 雅:高雅,高尚;致:情趣。人品高尚,情趣深远。原是赞赏《诗经·大雅》的作者有深刻的见解。后形容人的言谈举止不俗。 |
丈夫双泪不轻弹 | 丈夫:成年的男子;弹:用手弹洒。大丈夫不轻易流泪。 |
浮来暂去 | 喻来去无定。 |
楚馆秦楼 | 楚馆:楚灵王筑章华宫,选美人入宫;秦楼:秦穆公女弄玉善吹箫,穆公建楼给她居住。指歌舞妓院场所 |
冰肌雪肤 | 像冰一样的肌肤。形容女子洁美的体肤。 |
酒肉兄弟 | 指酒肉朋友。 |
情有独钟 | 钟:汇聚,专注。对某一事物特别喜欢。 |
隐介藏形 | 介:鳞甲。隐藏形体,使人看不见。 |
冯谖三窟 | 冯谖:冯驩,战国时孟尝君的门客;窟:窝。比喻为安全设置多处藏身之地或采取多种避祸之策。 |
篝灯呵冻 | 置灯于笼中,并以口气嘘物取暖。比喻写作之勤奋。 |
东曦既驾 | 曦:曦和,神话中驾日车的神。指太阳已经在东方升起。比喻驱散黑暗,光明已见。亦作“东曦既上”。 |
疾言怒色 | 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同“疾言厉色”。 |
寡不胜众 | 同“寡不敌众”。 |
瑞庆大来 | 意思是吉祥的喜事一起涌来。 |
缄口不语 | 钳口:闭口。闭着嘴不说话。 |
衾裯不掩 | 指贫穷。 |
束带蹑履 | 穿戴整肃,用来表示恭敬。 |
老吏断狱 | 断狱duànyù旧指审理判决案件察狱讼之词,以诏司寇断狱弊公,致邦令。——《周礼·士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