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司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唐宋时期,负责具体行政事务和政令执行的尚书省分六部,其最高长官为尚书令(正二品),副长官为仆射(从二品),也就是相当于国务院。
详细解释
对古代中央六部每部分设四司的统称。其制始于隋,统辖于尚书省,唐因之,各司名称不尽相同。
宋高承《事物纪原·三省纲辖·二十四司》:“隋有天下,尚书有六曹二十四司,即今都省列曹是也。其制自隋始也。”参阅《隋书·百官志下》、《旧唐书·职官志二》。
对隋炀帝时宫中六局每局各设四司的统称。分掌宫中诸事。
《北史·后妃传上序》:“时又增置女官,準尚书省,以六局管二十四司。”
基础信息
拼音èr shí sì sī
注音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风俗人情(意思解释)
- 怜香惜玉(意思解释)
- 至死不变(意思解释)
- 赏善罚恶(意思解释)
- 朽株枯木(意思解释)
- 梦熟黄粱(意思解释)
- 生别死离(意思解释)
- 鱼馁肉败(意思解释)
- 脸红筋涨(意思解释)
- 灿若繁星(意思解释)
- 行凶撒泼(意思解释)
- 不知所错(意思解释)
- 富比陶卫(意思解释)
- 省衣节食(意思解释)
- 水火兵虫(意思解释)
- 下笔有神(意思解释)
- 作贾行商(意思解释)
- 潘陆江海(意思解释)
- 后福无量(意思解释)
- 急人之危(意思解释)
- 蒺藜骨朵(意思解释)
- 一年四季(意思解释)
- 世轻世重(意思解释)
- 可喜可贺(意思解释)
- 怀安丧志(意思解释)
- 负贵好权(意思解释)
- 肤泛不切(意思解释)
- 大鸣大放(意思解释)
※ 二十四司的意思解释、二十四司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提供。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明争暗斗 | 表面上和暗地里都在进行争斗;形容内部钩心斗争;互相争斗的情况。 |
刚愎自用 | 刚:强硬。愎:固执;任性。刚愎:倔强固执;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自用:自以为是。固执任性;自以为是。 |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 移:迁移。太阳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月亮满圆就要亏缺。比喻事物盛极必衰,或发展到一定限度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
视而不见 | 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没看见。 |
十十五五 | ①谓十个一群,五个一组。形容错乱不齐。②谓每十里五里。 |
纠缠不清 | 纠结缠绕在一起;理不清楚。形容纷乱;使人不易分辨清楚。 |
成群作队 | 见“成群结队”。 |
是非不分 | 分辨不出正确与错误。 |
搔着痒处 | 比喻正合心意,痛快之至。 |
难乎为继 | 难于继续下去。 |
鸡犬皆仙 | 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把剩下的药撒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后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
画地为狱 | 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同“画地为牢”。 |
花花柳柳 | 形容艳丽轻盈的样子。 |
千古兴亡 | 千年的兴盛衰亡。 |
东飘西荡 | 指不固定,没有着落。也指无定向地漂浮。 |
缠夹不清 | 缠夹:纠缠夹杂。杂七杂八搅在一起,弄不清楚。 |
淫心匿行 | 谓思想邪乱、行为不正。 |
韬光敛迹 | 同“韬光晦迹”。 |
无地自厝 | 犹无地自容。 |
冯生弹铗 | 见“冯驩弹铗”。 |
禾头生耳 | 耳:耳状物。禾头长出牙蘖,庄稼就报废。灾年的象征 |
沐日浴月 | 谓受日月光华的润泽。传说禹登南岳,获金简玉字之书,有文曰:“祝融司方发其英,沐日浴月百宝生。” |
羽檄飞驰 | 羽檄:插上鸟羽的紧急文书。指军情紧急,文书往来不断。 |
余食赘行 | 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疣。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
怨词詈语 | 抱怨与骂人的话语。 |
班家女师 | 指东汉女史学家班昭。班昭曾入宫担任皇后和妃嫔的教师,故称。 |
珠辉玉映 | 同'珠联璧合'。 |
忘年之友 | 指亲密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