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一劝百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处罚一个人以惩戒众人。
详细解释
处罚一个人以惩戒众人。
臣知已事不诤,然异时或有此比,要须有司论报,~,孰不甘心。◎宋·欧阳修《新唐书》
处罚一人以惩戒众人。
唐˙韩愈˙谁氏子诗: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
处罚一人以惩戒众人。唐.韩愈〈谁氏子〉诗:「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
百科解释出处唐·韩愈《谁氏子》:“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不晚耳。”李汉注引《中说》:“牡如晦问政,子曰:‘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示例臣知已事不诤,然异时或有此比,要须有司论报,罚一劝百,孰不甘心。(宋·欧阳修《新唐书》)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杀一儆百
出处唐·韩愈《谁氏子》:“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不晚耳。”李汉注引《中说》:“牡如晦问政,子曰:‘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
例子臣知已事不诤,然异时或有此比,要须有司论报,罚一劝百,孰不甘心。(宋 欧阳修《新唐书》)
基础信息
拼音fá yī quàn bǎi
注音ㄈㄚˊ 一 ㄑㄨㄢˋ ㄅㄞˇ
繁体罰一勸百
感情罚一劝百是中性词。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杀一儆百。
近义词杀一儆百
英语punish one as a warning to a hundred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图穷匕见(意思解释)
- 耍嘴皮子(意思解释)
- 祝鲠祝饐(意思解释)
- 棨戟遥临(意思解释)
- 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意思解释)
- 豹死留皮(意思解释)
- 骄奢淫泆(意思解释)
- 祸生肘腋(意思解释)
- 跛行千里(意思解释)
- 托之空言(意思解释)
- 长江天堑(意思解释)
- 施丹傅粉(意思解释)
- 舍我其谁(意思解释)
- 大法小廉(意思解释)
- 羊触藩篱(意思解释)
- 鬼计百端(意思解释)
- 欢苗爱叶(意思解释)
- 终始弗渝(意思解释)
- 节衣素食(意思解释)
- 承天之祜(意思解释)
- 比屋而封(意思解释)
- 金闺国士(意思解释)
- 舍身取义(意思解释)
- 成百上千(意思解释)
- 闭目养神(意思解释)
- 油回磨转(意思解释)
- 当世儒宗(意思解释)
- 不倾之地(意思解释)
※ 罚一劝百的意思解释、罚一劝百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提供。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瑞雪兆丰年 | 瑞:吉利的。适时的冬雪预示着来年是丰收之年。 |
达权通变 | 通、达:通晓,懂得;权、变:权宜,变通。做理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懂得变通,不死守常规。 |
胶柱调瑟 | 瑟:古代一种弹拨乐器。用胶粘住瑟上用以调音的短木,不能再调整音的高低缓急。比喻拘泥死板,缺少变通。 |
伏而咶天 | 咶:以舌舔物。伏地以舌舔天。比喻所行与所求不一致,无法达到目的。 |
浅见寡闻 | 浅见:肤浅的见解;寡闻:听到的很少。形容见闻不广,所知不多。 |
闲言泼语 | 指与正事无关的话;废话。 |
三怨成府 | 言与三人结怨则仇恨集身,难以免祸。 |
观今宜鉴古 | 宜:应该;鉴:镜子。观察当今的社会,应以古代为镜子加以借鉴。 |
奋袂攘襟 | 奋袂:挥袖;攘襟:撩起衣襟。挥袖攘襟站起。形容愤恨或激动。 |
言语道断 | 原为佛家语,指意义深奥微妙,无法用言辞表达。后指不能通过交谈、谈判的方法解决问题。 |
月夜花朝 | 有鲜花的早晨,有明月的夜晚。指美好的时光和景物。旧时也特指农历二月十五和八月十五。 |
推陈致新 | ①排除陈旧的,生出新的来。指肌体内的新陈代谢。②泛指排除旧的,创出新的。 |
得失荣枯 | 指人生的获得与丧失、兴盛与衰败。 |
无毒不丈夫 | 要成就大事业必须手段毒辣,技高一筹。 |
薏苡蒙谤 | 比喻被人诬蔑,蒙受冤屈。同“薏苡之谤”。 |
妙绝一时 | 妙:美妙。指佳妙不是同时人所能及的。 |
愚弄人民 | 欺骗捉弄老百姓。 |
闻风远扬 | 一听到风声,就逃到远方去。 |
切瑳琢磨 | 见“切磋琢磨”。 |
革面革心 | 见“革面洗心”。 |
一笔抹摋 | 见“一笔抹煞”。 |
恬然自足 | 谓胸中恬淡,无处不感到满足。 |
人心背向 | 人民群众背叛原来拥护的,变成反对的。 |
恶淫为首 | 指淫心是一切罪恶的开始。 |
蜡丸绢书 | 即蜡丸帛书。 |
坠屦遗簪 | 亦作'遗簪坠履'。《韩诗外传》卷九:'孔子出游少源之野,有妇人中泽而哭,其音甚哀。孔子怪之,使弟子问焉,曰:'夫人何哭之哀?'妇人曰:'乡者刈蓍薪而亡吾蓍簪,吾是以哀也。'弟子曰:'刈蓍薪而亡蓍簪,有何悲焉?'妇人曰:'非伤亡簪也,吾所以悲者,盖不忘故也。''汉贾谊《新书.谕诚》:'昔楚昭王与吴人战,楚军败,昭王走,屦决眦而行失之,行三十步,复旋取屦。及至于隋,左右问曰:'王何曾惜一踦屦乎?'昭王曰:'楚国虽贫,岂爱一踦屦哉?思与偕反也。'自是之后,楚 |
意见言外 | 语言的真正用意没有明白说出来,细细体会就知道。形容文辞含蓄,意味深长。出自《苕溪渔隐丛话后集》。 |
举手摇足 | 举举手,晃晃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