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三揖三让三揖三让的意思
sānsānràng

三揖三让



三揖三让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古代迎宾之礼。

详细解释

古代迎宾之礼。

《周礼·秋官·司仪》:“宾三揖三让,登,再拜授币。”郑玄注:“三揖者,相去九十步揖之使前也。至而三让,让入门也。”《仪礼·乡饮酒》:“主人与宾三揖,至于阶三让。”郑玄注:“三揖者,将进揖,当陈揖,当碑揖。”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一章:“二十世纪,则两文明结婚之时代也。吾欲我同胞张灯置酒,迓轮俟门,三揖三让,以行亲迎之大典。”

三次作揖,三次谦让。为古代宾主之间的礼节。

《周礼.秋官.司仪》:「宾三揖三让,登,再拜授币。」

百科解释三揖三让是一个词语,意思是古代迎宾之礼。


基础信息

拼音sān yī sān ràng

注音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三揖三让的意思解释、三揖三让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提供。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民不畏死 畏:惧怕。人民不怕死。形容不怕死的气慨。
曲径通幽 弯曲的小路通到隐蔽幽深的地方。形容园林曲折幽深。
匡国济时 匡正国家,挽救时局。
我黼子佩 谓夫妻同享荣华。
一时三刻 同“一时半刻”。
坎止流行 遇坎而止,乘流则行。比喻依据环境的逆顺确定进退行止。语本《汉书·贾谊传》:“寥廓忽荒,与道翱翔。乘流则逝,得坎则止。”颜师古注:“孟康曰:‘《易》坎为险,遇险难而止也。’张晏曰:‘谓夷易则仕,险难则隐也。’”
肚里蛔虫 蛔虫因寄生在人的肠胃中,故用以比喻对别人的心里活动知道得十分清楚。
染丝之变 《墨子·所染》:“扞墨子呴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后因以“染丝之变”比喻本来相同的人或事物因受环境影响而变得不同。
兰摧玉折 旧时多用于哀悼人不幸早死。
达官显宦 达:显贵;宦:官。旧指职位高而声势显赫的官员。
判冤决狱 判:评判;决:判决;狱:案件。评判冤案,判决官司。
忍苦耐劳 经得起艰苦的工作和生活。
以文会友 通过文字结交朋友。
点头会意 ①形容机灵乖觉。②表示允可、赞许。
现贩现卖 就地贩卖。
计研心算 谓精心研究计算。
雪耻报仇 雪:洗掉。洗掉耻辱,打击仇敌。亦作“报仇雪耻”。
像心像意 谓顺遂心愿,合乎心意。
郤诜高第 比喻指科举高中,荣登榜首。
横蛮无理 态度粗暴,不讲道理。
驳瑕指颣 亦作'驳瑕指颣'。指斥缺点。
笠冠簑袂 戴竹笠﹐穿蓑衣。泛指渔家装束。
三父八母 旧指同居继父﹑不同居继父﹑从继母改嫁之继父,合称三父;嫡母﹑继母﹑养母﹑慈母﹑嫁母﹑出母﹑庶母﹑乳母,合称八母。《元典章.礼部三.丧礼》有三父八母服图。
碎虫零杵 断续的虫声和杵声。
摇笔弄舌 耍笔杆,嚼舌头。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
瓦鸡陶犬 陶土做的狗,泥土塑的鸡。比喻徒具形式而无实用的东西。
十法九例 是十种法律倒有九种是民间的成例。
九春三秋 九春:春季共九十天,故称“九春”;三秋:秀季三个月,故称“三秋”。指春天和秋天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