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诒伊戚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自寻烦恼;自招灾殃。
出处《诗经 小雅 小明》:“心之忧矣,自诒伊戚。”《左传 宣公二年》:“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例子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一卷:“昊天寺在幽州,与萧后接壤境界,倘辽人知之,发兵劫驾,岂非自诒伊戚。”
基础信息
拼音zì yí yī qī
注音ㄗˋ 一ˊ 一 ㄑ一
繁体自詒伊戚
感情自诒伊戚是中性词。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自寻烦恼。
近义词自贻伊戚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居功自满(意思解释)
- 反面教员(意思解释)
- 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解释)
- 转败为胜(意思解释)
- 撮土焚香(意思解释)
- 越瘦秦肥(意思解释)
- 苦大仇深(意思解释)
- 癞虾蟆想吃天鹅肉(意思解释)
-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意思解释)
- 鸾分凤离(意思解释)
- 有脚阳春(意思解释)
- 头晕目眩(意思解释)
- 心无旁骛(意思解释)
- 万苦千辛(意思解释)
- 争前恐后(意思解释)
- 杜口结舌(意思解释)
- 磨穿铁鞋(意思解释)
- 习非成俗(意思解释)
- 霞明玉映(意思解释)
- 传杯送盏(意思解释)
- 专恣跋扈(意思解释)
- 素车白马(意思解释)
- 弃如弁髦(意思解释)
- 碌碌波波(意思解释)
- 鹊巢知风(意思解释)
- 企伫之心(意思解释)
- 狼戾不仁(意思解释)
- 吃水忘源(意思解释)
※ 自诒伊戚的意思解释、自诒伊戚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提供。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伸手不见五指 | 形容光线非常暗,看不见四周围的事物。 |
安贫乐道 | 安贫:安于贫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处境虽很贫困;仍乐于坚守信仰。 |
四纷五落 | 见“四分五落”。 |
地广人希 | 见“地广人稀”。 |
鼻垩挥斤 | 挥舞斧头削除鼻端之垩。比喻指正错误。 |
娓娓动听 | 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娓娓:说话连续不倦的样子。 |
匿影藏形 | 隐藏形迹;不露真相。 |
经多见广 | 见过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
水中著盐 | 比喻不着痕迹。 |
人稠物穰 | 稠:稠密,多。穰:丰盛。人口众多,物产丰盛。形容城市繁荣昌盛的景象。 |
年事已高 | 年事:年纪。指一个人的岁数已经很大了。 |
入幕之宾 | 幕:帐幕;宾:客人。比喻关系亲近的人或参与机密的人。 |
量入为出 | 量:衡量;入:收入;出:支出。根据收的多少来决定支出的用度。 |
嚼穿龈血 | 形容十分仇恨。 |
言简意该 | 见“言简意赅”。 |
请先入瓮 | 谓请先受审认罪。 |
明扬侧陋 | 侧陋:之地位低下而才德兼备的贤人。明察荐举出身微贱而德才兼备的人。 |
偃甲息兵 | 甲:古代作战时穿的护身服。兵:兵器。停止战争。 |
大烹五鼎 | 烹:烧煮;五鼎:古代士大夫祭祀用的祭品。指吃饭食物精美。形容生活奢侈豪华。 |
无如之何 | 犹言没有什么办法来对付。 |
情景交融 | 内心的感情和客观的景物相互融合在一起。一般指文艺作品中对景物的描写与抒发作者的感情紧密联系在一起。 |
三迁之教 | 汉 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后人用“孟母三迁”、“三迁之教”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
重三叠四 | 形容多次重复。 |
能书善画 | 善于抄写;擅长书法。 |
一人毁誉 | 只凭少数人的好恶来决定人事。 |
十围之木,始生如蘖 | 十围:形容极其粗大;蘖:树木的嫩芽。十围粗的大树,初生时只是一棵嫩芽。比喻事物是由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 |
千头木奴 | 指千棵柑橘树。汉末李衡为官清廉,晩年派人于武陵龙阳汜洲种柑橘千株。临死,对他的儿子说:'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见《三国志.吴志.孙休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晋习凿齿《襄阳耆旧传.李衡传》。后多用以为典。亦省作'千奴'。 |
肤泛不切 | 指不符合实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