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本源源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本本:根本;源源:源头。多指事物的根源和本相。
详细解释
原原本本。
《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一五一十从头到尾本本源源滔滔滚滚地对那女子哭诉了一遍。”
修订本参考资料:事情的详细始末。
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公子才把那张金凤的一段始末因由……从头至尾,抹角转湾,本本源源,滔滔汨汨的,告诉母亲一遍。亦作源源本本。
百科解释【名称】:本本源源【拼音】:běnběnyuányuán【解释】:本本:根本;源源:源头。多用以指事情的始末。【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一五一十,从头至尾,本本源源,滔滔滚滚的对那女子哭诉了一遍。”成语解释本本:根本;源源:源头。多指事物的根源和本相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2回:“从头至尾,抹角转弯,本本源源,滔滔汩汩的,告诉母亲一遍。”成语注音ㄅㄣˇㄅㄣˇㄧㄨㄢˊㄧㄨㄢˊ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2回:“从头至尾,抹角转弯,本本源源,滔滔汩汩的,告诉母亲一遍。”
基础信息
拼音běn běn yuán yuán
注音ㄅㄣˇ ㄅㄣˇ ㄩㄢˊ ㄩㄢˊ
感情本本源源是中性词。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事情的本源。
近义词源源本本
英语the whole story(from the origins)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内查外调(意思解释)
- 倒海翻江(意思解释)
- 奉公守法(意思解释)
- 首唱义举(意思解释)
- 世代书香(意思解释)
- 鼎足而三(意思解释)
- 目空天下(意思解释)
- 谨慎小心(意思解释)
- 月里嫦娥(意思解释)
- 博物通达(意思解释)
- 桂殿兰宫(意思解释)
- 刻雾裁风(意思解释)
- 改恶行善(意思解释)
- 输肝写胆(意思解释)
- 君子之交(意思解释)
- 葛巾布袍(意思解释)
- 洞幽烛远(意思解释)
- 金城汤池(意思解释)
- 良宵美景(意思解释)
- 深闭固距(意思解释)
- 熟魏生张(意思解释)
- 谑笑科诨(意思解释)
- 变徵之声(意思解释)
- 以螳当车(意思解释)
- 海沸山裂(意思解释)
- 功盖天下(意思解释)
- 碌碌波波(意思解释)
- 扫地而尽(意思解释)
※ 本本源源的意思解释、本本源源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提供。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贤妻良母 | 既是丈夫的贤慧的妻子;又是孩子的善良的母亲。旧时用以称赞女子贤淑。 |
不可思议 | 原是佛教用语;指神秘奥妙。不可用心意思忖;也不能用言语表达。后形容对事物情况、发展变化或言论无法想象很难理解。 |
江翻海搅 | 犹江翻海沸。 |
见之不取,思之千里 | 见到时不拿过来,以后再想要就更难办了。 |
落荒而走 | 指离开战场,向荒野逃命。形容战败逃命。 |
嘻皮笑脸 | 脸上带着顽皮的或不正经的嘻笑。形容不严肃或轻浮的样子。 |
撅天扑地 | 形容尽量搜括。 |
神鬼难测 | 测:推测。事情极诡秘,神鬼也难测度。形容谁也推测不出。 |
满谷满坑 | 充满了谷,充满了坑。形容多得很,到处都是。 |
换骨夺胎 | 比喻诗文活用古人之意,推陈出新。 |
十手争指 | 谓人如有不善,众人则争相指责。语本《礼记 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
被褐怀珠 | 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宝珠。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
以暴易暴 | 以:用;易:改变,更换;暴:残暴。用残暴势力代替残暴势力。指统治者换了,暴虐的统治没有改变。 |
改过作新 | 指毫无保留地改正过错。同“改过自新”。 |
蝇营狗苟 | 营:蝇飞的声音;苟:苟且。苍蝇飞来飞去;狗只图生存;不知羞耻;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 |
如切如磋 | 比喻互相商讨砥砺。 |
监市履狶 | 比喻善于体察事物。 |
鸿渐于干 | 《易·渐》:“初六,鸿渐于干”,“六二,鸿渐于盘”,“九三,鸿渐于陆”。以次而进,渐至高处。后世因以“鸿渐于干”指始入仕途。 |
枉费时日 | 枉:徒然;日月:光阴。白白浪费时光。 |
题名道姓 | 犹指名道姓。指对人不尊敬。 |
锥刀之末 | 末:梢,尖端。比喻微小的利益。也比喻极小的事情。 |
窜端匿迹 | 比喻掩盖事情的真相。 |
顺我者生,逆我者死 | 顺从我的心意才能生存,违抗我的心意就要灭亡。 |
做于涂炭 | 涂炭:比喻污浊的地方。坐在泥涂、炭灰上。比喻处于不干净的环境,自身也被玷污。 |
頽垣败井 | 犹言房毁墙坍。形容村舍荒凉。 |
二十六史 | “二十五史”加《清史稿》的合称。 |
坠屦遗簪 | 亦作'遗簪坠履'。《韩诗外传》卷九:'孔子出游少源之野,有妇人中泽而哭,其音甚哀。孔子怪之,使弟子问焉,曰:'夫人何哭之哀?'妇人曰:'乡者刈蓍薪而亡吾蓍簪,吾是以哀也。'弟子曰:'刈蓍薪而亡蓍簪,有何悲焉?'妇人曰:'非伤亡簪也,吾所以悲者,盖不忘故也。''汉贾谊《新书.谕诚》:'昔楚昭王与吴人战,楚军败,昭王走,屦决眦而行失之,行三十步,复旋取屦。及至于隋,左右问曰:'王何曾惜一踦屦乎?'昭王曰:'楚国虽贫,岂爱一踦屦哉?思与偕反也。'自是之后,楚 |
以患为利 | 把于己不利之处转变为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