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犯天下之不韪犯天下之不韪的意思
fàntiānxiàzhīwéi

犯天下之不韪



犯天下之不韪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犯:触犯;不韪:不是,错误。公然做天下都认为最大错误的事情。

详细解释

《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徵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韙而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后以不顾一切,公然干普天下的人认为不对的事情为“犯天下之不韙”。

清顾炎武《日知录·正始》:“自正始以来,而大义之不明,徧於天下。如山涛者,既为邪説之魁,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韙,而不顾夫邪正之説不容两立。”伧父《立宪运动之推行》:“盖西太后当庚子之时,信用载漪……开衅列国,犯天下之不违。”参见“冒天下之大不韙”。

犯天下之不韪[fàntiānxiàzhībùwěi]

    韪,是。犯天下之不韪指不顾一切去做全天下人都认为错的事。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七.正始》:「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韪,而不顾夫邪正之说不容两立。」也作「冒天下之大不韪」。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例子清·顾炎武《日知录·正始》:“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韪,而不顾夫邪正之说不容两立。”


    基础信息

    拼音fàn tiān xià zhī bù wéi

    注音ㄈㄢˋ ㄊ一ㄢ ㄒ一ㄚˋ ㄓ ㄅㄨˋ ㄨㄟˊ

    繁体犯天下之不韙

    感情犯天下之不韪是中性词。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做最大错误的事情。

    近义词冒天下之大不韪

    英语against the world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犯天下之不韪的意思解释、犯天下之不韪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提供。

成语接龙(顺接)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服牛乘马 役使牛马驾车。
绝裾而去 绝裾:扯断衣襟。形容离去的态度十分坚决。
以柔制刚 以:用。柔:柔和。制:制服。刚:刚强。用柔和的办法去制服刚强的。
打落水狗 比喻继续打击已经失败的坏人。
无尤无怨 尤:怨恨。毫无怨恨。
单兵孤城 单兵:寡弱无援的军队;孤城:孤立无依的城池。形容军队及其驻军的城池孤立无依,势力单薄,没有外援。
以管窥豹 用竹管看豹,只能见其身上的一斑。比喻目光狭隘,见识短浅。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社燕秋鸿 燕子和大雁都是候鸟,但在同一季节里飞的方向不同。比喻刚见面又离别。
凤鸣鹤唳 形容优美的声音。
弄口鸣舌 弄口:逞巧辩,搬弄是非;鸣:发声。掉弄口舌。指巧言辩饰或挑拔是非。
一呼再喏 听到一声呼唤即连声应答。表示恭顺。
罪恶深重 指做了很大的坏事,犯了很大的罪。
夏虫不可以语冰 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事出无奈 事情出于无可奈何。指迫不得已只能如此。
出死入生 ①从死亡里获救。②犹出生入死。
申冤吐气 洗雪冤屈,发泄怨恨。
良工巧匠 良工:手艺精良的工人;巧匠:技艺精巧的匠人。指技艺高超的工匠。
文行出处 文:学问;行:品行;出:作官;处:隐居。旧指文人的学问、品行和对待出仕隐退的态度。
逢山开路,遇水迭桥 逢:遭逢,遇见;迭:一层加上一层。遇到山则打通道路,遇见水则架起桥梁。比喻不畏艰险,打通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
以言为讳 谓人们把说话当作忌讳。形容统治阶级对言论箝制之严。
智尽能索 索:竭尽。智能和能力都已用尽。
殷民阜财 殷:富足。阜:多,盛;丰富。使百姓富足,使财物丰富。亦作“民殷财阜”、“殷民阜利”。
鼓噪而起 鼓噪:起哄。喧扰哄闹起来。
捶床捣枕 形容辗转难以入睡。
宜喜宜嗔 见“宜嗔宜喜”。
羽翼已成 鸟的羽毛和翅膀已长全。比喻力量已经具备。
偎慵堕懒 犹言懒惰,偷懒。
通天本领 上通于天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