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天下之不韪的成语故事


犯天下之不韪

拼音fàn tiān xià zhī bù wéi

基本解释犯:触犯;不韪:不是,错误。公然做天下都认为最大错误的事情。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暂未找到成语犯天下之不韪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犯天下之不韪)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记忆犹新 宋 刘克庄《后村全集跋章南举千藁》:“多识其士,友去之数十年,犹记忆如新相知;今屈指故友存者十无一二。”
枯株朽木 宋 陈亮《又癸卯秋书》:“如亮已为枯株朽木,与一世并无所关涉,惟于秘书,不敢不致其区区耳。”
做鬼做神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商议定了,做鬼做神,来弄送我。”
目断鳞鸿 明·张景《飞丸记·誓盟牛女》:“小姐,看你背里沈吟,想是心中明白,何不口传信息,免他目断鳞鸿。”
批红判白 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李氏仁丰园》:“今洛阳良工巧匠,批红判白,接以他木,与造化争妙,故岁岁益奇。”
东遮西掩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别件事,或者有些东扯西拽,东遮西掩,东三西四,不容易说话。”
父母官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9卷:“且莫说我是父母官,即使平交,也不该如此!”
虮虱相吊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汤沐具而虮虱相吊,大厦成而燕雀相贺。”
无庸争辩
十命可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