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ùn zhǐ
注音ㄕㄨㄣˋ ㄓˇ
繁体順旨
⒈ 亦作“顺指”。
⒉ 谓曲意逢迎。
⒈ 亦作“顺指”。谓曲意逢迎。
引汉 扬雄 《谏不受单于朝书》:“季布 曰:‘ 噲 可斩也,妄阿顺指!’”
《后汉书·逸民传·严光》:“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諛顺旨要领絶。”
《三国志·吴志·王蕃传》:“蕃 体气高亮,不能承颜顺指,时或迕意,积以见责。”
《旧唐书·外戚传·吴凑》:“但人多顺旨不言,若再三启諫,必动宸情,则生民受赐。”
宋 朱熹 《与周丞相札子》:“阿諛顺指以为固位之术,牢笼媢嫉以为植党之计。”
1、并表示不敢阿谀顺旨,封还手诏。
2、则犯颜逆耳,阿意顺旨,不可同日而言也。
3、叔陵入为扬州刺史,事务多关涉省阁,执事承意顺旨,即讽上进用之;微致违忤,必抵以大罪,重者至殊死。
4、他阿谀顺旨,获得炀帝宠信,背地里阴结豪强。
5、人臣顺旨者多,犯颜者少,今朕欲自闻其失,诸公其直言无隐。
6、女儿女婿也自假意奉承,承颜顺旨,他也不作生儿之望了。
7、女儿女婿也自假意奉承,承颜顺旨,他也不作生儿之望了。
8、则犯颜逆耳,阿意顺旨,不可同日而言也。
9、很好!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
10、学者是考人的、评人的,还品不出阿谀顺旨、阿尊事贵有几两重吗?学者要投身于火热的生活,更要甘于寂寞。
11、时炀帝数幸江都,世充善候人主颜色,阿谀顺旨,每入言事,帝必称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