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àng chuāng
注音ㄅㄤˋ ㄔㄨㄤ
繁体棒瘡
⒈ 被棍棒打后皮肤或黏膜发生溃烂的疾病。
⒈ 受棒刑或被棒击后引起的疮伤。
引《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长老令人山后搭一草舍,教 可常 将息棒疮好了,着他自回乡去。”
《水浒传》第八回:“林冲 初吃棒时,倒也无事,次后三两日间,天道盛热,棒疮却发。”
《红楼梦》第三四回:“姐姐也自己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
⒈ 被棒击打后所引起的破伤溃烂。元·孟汉卿也作「杖疮」。
引《魔合罗·第三折》:「我则见湿浸浸血污了旧衣裳,多应是碜可可的身耽著新棒疮。」
《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长老令人山后搭一草舍,教可常将息棒疮好了,著他自回乡去。」
1、国王命人赐了一包棒疮药,又送了一盏定痛人参汤。
2、刘说,“你屁股上的棒疮还没结痂吧?你不为了报这五十军棍之仇?”。
3、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黛玉没有像凤姐跑前跑后、嘘寒问暖,没有宝钗手中治棒疮的药,却对宝玉感同身受、痛彻心扉。
4、常明的尸体除了几处棒疮之外,并无外伤,而伤口的化脓感染并不严重,不像因棒疮感染而死。
5、武松在血溅鸳鸯楼,杀了张都监等十九人后,连夜出逃,一时困倦,棒疮发了又疼,因行不得,投一小庙里权歇一歇,却被四个捣子绑缚,拖到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