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尼

词语解释
比丘尼[ bǐ qiū ní ]
⒈ 佛教出家五众之一,指已受具足戒的女性,尼姑。
英梵Bhiksuni; nun;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比邱尼”。佛教语。梵语的译音。又译作“苾蒭尼”。佛教出家“五众”之一。指已受具足戒的女性,俗称尼姑。
引唐 韩愈 《登封县尉卢殷墓志》:“女一人,学浮屠法,不嫁,为比丘尼云。”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符五 曰:予少年曾梦一比邱尼,携之礼懺。”
清 冯桂芬 《六烈祠记》:“比邱尼 慧修,北城之西郊 横山 人。”
国语辞典
比丘尼[ bǐ qiū ní ]
⒈ 佛教用语。梵语Bhiksuni的音译。女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唐·韩愈〈登封县尉卢殷墓志〉:「陇西李氏,生男辄死,卒无子。女一人,学浮屠法,不嫁,为比丘尼云。」也译作「苾?尼」。
引《大宝积经·卷一》:「贪著美味,受比丘尼劝化饮食。」
英语Buddhist nun (loanword from Sanskrit /bhiksuni/)
德语Ordensschwester (Sprachw)
法语Bhikkhuni
分字解释
※ "比丘尼"的意思解释、比丘尼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满二十岁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称为比丘尼。
2、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3、而其身后又有上千比丘尼、比丘僧、优婆塞、优婆夷等诸多佛教弟子双手合十,恭敬地听着如来说法。
4、家庭成员也同样参加比丘尼的丧事、为其修建灰身塔并撰写铭文等。
5、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位比丘尼,用如此直接的方式,铿锵有力的表现她的智慧与道德,见识到她清晰有力的论辩。
6、如果笔端的回忆能够一丝丝一缕缕再绕个手,我都已经计算好了,当我们学着年轻的比丘、比丘尼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时,我要把钵中最大最美的食物供养你,再不准你像以前一样软硬兼施趁人不备地把一片冰心掷入我的壶。造 句网
7、这两位比丘尼了解我的情况,慈悲地告诉我说:许多人出家,通常是在过去生中发过愿,要再回来当僧尼。
8、比丘尼当问比丘契经毗尼阿毗昙。
9、在常规意义上,僧伽指出家的比丘与比丘尼组成的团体。
10、如果出现任何错漏,都是愚痴的比丘尼强帕的过失,敬请原谅!
11、本文对吐蕃归义军时期敦煌尼寺常住财产的收入与支出、 尼寺的社会功能以及比丘尼的经济状况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12、谤僧:舍利弗和阿难及比丘、比丘尼都是佛最优秀的弟子,都如佛所教如法修行,通达涅盘。
13、比丘尼昙媚造像记的书法极佳,艺术价值极高.
14、外在事物和习惯属于僧人和比丘尼的生活环境,是日常事务的一部分,因此,它们自然会引发僧尼的观念和态度。
15、一位来自东北的比丘尼的茅蓬。
16、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修行得道者。
17、原本在印度佛教中,受沙弥十戒者为沙弥、沙弥尼,而后成年受具足戒方为比丘、比丘尼。
18、尼僧,是指专门从事佛教活动的出家女性,包括沙弥尼、式叉尼和比丘尼。
19、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受持读诵,书写此经,一心精进,满三七日,我当乘白象,与无量菩萨而自围绕。
20、中国佛教以印度佛教为母国,中国比丘尼制度也源于印度。
相关词语
- bǐ bǐ huà huà比比划划
- bǐ suǒ比索
- bù bǐ不比
- bǐ zhōu比周
- bǐ zhào比照
- bǐ yīn比音
- bǐ zhì比栉
- bǐ jiǎ比假
- bǐ xiào比校
- bǐ nǐ比拟
- bǐ shǔ比属
- pèi bǐ配比
- bǐ zhì比至
- bǐ chōng比冲
- pái bǐ排比
- pān bǐ攀比
- sù bǐ速比
- bǐ yì比翼
- bǐ sú比俗
- bǐ wū比屋
- qiū fén丘坟
- qiū líng丘陵
- dào qiū盗丘
- fèi qiū废丘
- qiū fán丘樊
- gāo qiū高丘
- guā qiū瓜丘
- qiū yuán丘园
- qiū kū丘窟
- qiū lǒng丘垅
- péng qiū蓬丘
- huán qiū环丘
- huà qiū画丘
- qiū lǒng丘垄
- qiū jǐn丘锦
- fén qiū汾丘
- qiū luò丘落
- jiè qiū介丘
- qiū gài丘盖
- qiū huāng丘荒
- ní cǎi尼采
- ní yuàn尼院
- hā ní zú哈尼族
- mò ní末尼
- chóu ní仇尼
- mó ní zhū摩尼珠
- bǐ qiū ní比丘尼
- ní gū尼姑
- yù ní郁尼
- xiōng ní兄尼
- ní dān尼聃
- gē bái ní哥白尼
- ní xíng尼行
- xiǎo mò ní小末尼
- ní jiān尼犍
- wū ní歍尼
- ní sì尼寺
- ní lóng尼龙
- zǐ tuó ní紫陁尼
- yī ní jì伊尼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