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ē

伊阙


拼音yī quē
注音一 ㄑㄩㄝ

繁体伊闕

伊阙

词语解释

伊阙[ yī quē ]

⒈  地名。在今河南·洛阳市南。即春秋·周·阙塞。因两山相对如阙门,伊水流经其间,故名。古关名。在伊阙山上。

引证解释

⒈  地名。在今 河南 洛阳市 南。即 春秋 周 阙塞。因两山相对如阙门, 伊水 流经其间,故名。

《左传·定公八年》:“秋, 晋 士鞅 会 成桓公,侵 郑,围 虫牢,报 伊闕 也,遂侵 衞。”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伊水》:“伊水 又北入 伊闕。昔 大禹 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闕, 伊水 歷其间北流,故谓之 伊闕 矣。 春秋 之 闕塞 也。”
唐 张说 《河州刺史冉府君神道碑》:“松柏接于 邙山,丘陵对于 伊闕。”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河渠·禹凿龙门山》:“贾让 言 禹 凿 龙门,辟 伊闕,析 底柱,破 碣石。”
清 姚鼐 有《寄和刘海峰三丈游伊阙之作》诗,有“西登 闕塞 眺 黄河”之句。 郭沫若 《我是怎样写五幕史剧<屈原>》:“秦 将 白起 战败 韩国,斩首二十四万于 伊阙。”

⒉  古关名。在 伊阙 山上。 汉 末为镇压 黄巾 起义军,设置的八关之一。

《后汉书·灵帝纪》“置八关都尉官” 唐 李贤 注:“八关谓 函谷、广城、伊闕、大谷、轘辕、旋门、小平津、孟津 也。”

分字解释


※ "伊阙"的意思解释、伊阙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宇文熙戴着磨砂的小腕铐,蹲在伊阙的山顶,高婉蒙着橙色的面纱,坐在橙色的纱车里面。

2、大破韩魏于伊阙,冬战河内狂飙拔城,千里奔袭华阳,南下略取巴蜀,龙门挫魏武,黄河沉赵卒,水灌鄢都浮尸盈城,长平之役血流漂卤。

3、整条道路从城南定鼎门向北,直通洛河上的天津桥,加上天枢、应天门、明堂,组成了整个隋唐洛阳城的城市中轴线,往北是邙山,往南正对伊阙,气势恢宏。

4、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地形险要,西依秦岭,东望嵩岳,北有邙山屏障,南对龙门伊阙

5、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三月,于秦虎牢城西南置旋门关,与函谷、广城、伊阙、大谷、?辕、小平津、孟津共称汉八关。

6、炀帝营建的洛阳城,南对伊阙,北倚邙山,东逾瀍河、洛水纵贯其间,分外郭城、宫城、皇堀、东城、含嘉仓城、园壁城和耀仪堀,规模宏大,布局有序。

7、伊阙摩肩接毂指接连不断非常繁盛,为楚、豫大道,西北历关、陕。

8、大业三年,隋炀帝自江都回返,从伊阙陈摆帝王法架,在千乘万骑的庞大仪仗队护卫下入东京,羽仪填于溢路,绵亘二十余里。

9、按验,得其魁,乃中岳寺僧圆净,故尝为史思明将,勇悍过人,为师道谋,多买田于伊阙、陆浑之间,以舍山棚而衣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