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ánzhì

田制


拼音tián zhì
注音ㄊ一ㄢˊ ㄓˋ

田制

词语解释

田制[ tián zhì ]

⒈  关于农田的制度。

引证解释

⒈  关于农田的制度。

《周礼·地官·掌节》“道路用旌节” 唐 贾公彦 疏:“乡之田制与遂同,故知旌节是乡遂大夫所授也。”
《宋史·食货志上一》:“其田制为三品:以膏沃而无水旱之患者为上品,虽沃壤而有水旱之患、埆瘠而无水旱之虑者为中品,既埆瘠復患於水旱者为下品。上田人授百亩,中田百五十亩,下田二百亩,并五年后收其租,亦只计百亩,十收其三……餘悉蠲其课。”
《清史稿·食货志一》:“田制:曰官田。初设官庄,以近畿民来归者为庄头,给绳地,一绳四十二亩。”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发现的 吐蕃 文中,有一则关于田制的记载。”

分字解释


※ "田制"的意思解释、田制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包括此后汉族士大夫向鲜卑皇室提出的均田制、三长制等等,均得到了部分的实现。

2、以班田制的农户为基础,于天下各郡、县要冲设军府,称鹰扬府,依编制规模大小分置上、中、下、三等,府主官为鹰扬郎将。

3、这次的历史考试考了“井田制”的内容.

4、而随着周王朝人口的增加和不断分封,市场出现了,这改变了井田制契约存在的条件。

5、“不抑兼并”的国策使宋代土地矛盾十分严重,“井田制”成为挥之不去的梦。

6、但是,由于这种制度本身固有的矛盾以及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等原因,均田制在推行了将近三个世纪之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7、均田制在当时地旷人稀的前提下施行,在不损害地主阶级既得利益的前提下施行,有益于生产发展和稳定的。

8、初唐时,濮阳一带地旷人稀,均田制实行程度较高,水利兴修,农业生产恢复较快。

9、本文试图构建一个经济学分析框架,以重新考察井田制的产生、形式和衰亡等诸多问题。

10、如田制,他能将西晋占田、北魏均田到唐代的租庸调,由租庸调到两税法,合成一个整体,且对别人不经意的每一个细微末节体现出他的春秋笔法、史学精神。

11、颁行班禄制,整顿吏治,统一度量衡,推行"三长制",实行均田制

12、但是,在均田制实施的过程中,却遭遇到了来自下层的变通与退出力量,使得均田制度的演进过程又呈现出既定利益结构下的诱致性变迁。

13、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14、其一,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

15、我国古代的屯田与均田历史悠久,屯田制与均田制也曾作为封建国有土地的两种主要经营方式长期存在。

16、与此相应,井田制下的禄田可以为同一家族世代享用,因而相对稳定;名田制下的田宅,由于爵位的降等继承而有较大的流动性。

17、股田制打破了原有户界,整平了埂堰,整合了灌排体系,生产统一布局,提高了播种操作的机械化程度,耕地也得到了高度集中集约利用。

18、特别登记丁、中男口和合已受田数,与封建国家重视赋役、兵源和执行均田制有关。

19、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均田制的研究持续不断,出现了很多的研究成果。

20、就此而言,实际上已经预示均田制末日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