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án

鱼盐


拼音yú yán
注音ㄩˊ 一ㄢˊ

繁体魚鹽

鱼盐

词语解释

鱼盐[ yú yán ]

⒈  鱼和盐。

fish and salt;

⒉  贩卖鱼盐的人。

举于鱼盐之中。——《孟子·告子下》
山东多鱼盐。——《史记·货殖列传》

person who sell fish and salt;

⒊  又。

通鱼盐。

引证解释

⒈  鱼和盐。都是滨海的出产。

《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北曰 幽州 ……其利鱼盐。”
孙诒让 正义:“鱼亦谓海鱼,盐即煑海之盐。”
《左传·昭公三年》:“鱼盐蜃蛤,弗加於海。”
唐 耿湋 《登锺山馆》诗:“野市鱼盐隘,江村竹苇深。”

⒉  借指经营鱼盐的商人。

《孟子·告子下》:“胶鬲 举於鱼盐之中。”
赵岐 注:“胶鬲,殷 之贤臣,遭 紂 之乱,隐遁为商。 文王 於鬻贩鱼盐之中得其人,举之以为臣也。”

分字解释


※ "鱼盐"的意思解释、鱼盐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齐国国土面积大,南靠泰山,西有黄河,东临大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还有鱼盐之利,经济发达。

2、扬州川泽纵横,物产丰富,自古擅鱼盐之利,称东南财富区。

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4、吕尚提出的“便鱼盐之利”的经济思路,便是根据山东沿海资源而制定的有效举措。

5、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6、元代的盐课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有关键地位,用于腌制鱼鲞的鱼盐也被纳入严密的控制之中。

7、西周初年吕尚受封于此,即提出立国方针为“便鱼盐之利”。

8、鱼盐之利推动了天津经济的发展,“吃鱼吃虾,天津当家”,这在天津地名上也有所体现。

9、北方气候适合糖分积累,而南方天气炎热易出汗,需要补充盐分,加之东南沿海享有鱼盐之利,食物常常做成咸鱼、腊肉来保存。

10、攒花镂空的石头门楼,两旁是镶嵌琉璃的楹联,一边是“隆业有基珍罗山海”,一边是“昌期即遇利取鱼盐”,门楣有“隆昌号”横匾。

11、有史记载的山东沿海地区最早为莱夷居住之地,“鱼盐之利”为其经济标识。

12、山东靠海,自古有“鱼盐之利”,长此以往养成“口重”的饮食习惯,用盐腌制的食品颇多,如咸菜、咸鱼等。

13、齐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以工商立国,济水在以齐都临淄为中心的国内国外商业网。

14、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