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地


拼音gē dì
注音ㄍㄜ ㄉ一ˋ
词性动词

割地

词语解释

割地[ gē dì ]

⒈  割让土地,古时也指割取别国的领土。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cede territory;

引证解释

⒈  分封田邑。

《礼记·月令》:“﹝孟秋之月﹞毋以封诸侯,立大官,毋以割地,行大使,出大币。”
孔颖达 疏:“王者割出田邑以与诸侯。”
《后汉书·隗嚣传》:“儻肯如言,蒙天之福,即智士计功割地之秋也。”

⒉  割取土地;割让土地。

《战国策·东周策》:“君若欲因 最 之事,则合 齐 者,君也;割地者, 最 也。”
汉 贾谊 《过秦论》:“於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 秦。”

⒊  犹割据。

《汉书·张耳陈馀传》:“夫因天下之力而攻无道之君,报父兄之怨而成割地之业,此一时也。”

⒋  特指割据一方的藩镇。

唐 元稹 《赠王承宗侍中》:“逮居剧镇,益辨长材。每怀恋闕之诚,遂行割地之効。屡陈密款,方俟来朝。”

⒌  划分土地。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槐柳楸梓梧柞》:“楸、梓:亦宜割地一方种之。梓、楸各别,无令和杂。”

⒍  指收割庄稼。

崔璇 《一条裤子》:“年年在割地以前,我就把它补得厚厚的。”

国语辞典

割地[ gē dì ]

⒈  分封田邑。

《礼记·月令》:「毋以封诸侯,立大官。毋以割地,行大使,出大币。」
《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傥肯如言,蒙天之福,即智士计功割地之秋也。」

⒉  将领土割让给他国。

《战国策·秦策一》:「燕赵恶齐秦之合,必割地以交于王矣。」
《三国演义·第五九回》:「不如割地请和,两家且各罢兵。」

⒊  割据。

《汉书·卷三二·张耳陈余传》:「夫因天下之力而攻无道之君,报父兄之怨而 成割地之业,此一时也。」

德语Gebietsabtretungen

分字解释


※ "割地"的意思解释、割地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即使天顺能够获胜,白国对北三州觊觎已久,安国内乱必伤国本,割地求和在所难免。

2、软弱的民族性格是万恶之源,它将导致一系列最可耻最不可饶恕的罪恶:不思进取,坐井观天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叛卖投降俯首称臣;人民被杀戮被贩卖被奴役被歧视;民族被改种改文改姓改身份等等。世界上无数古老农耕民族就因其性格软弱,而被残酷的世界无情淘汰。

3、景已割地称臣,乃遣谟入朝谢罪,言不。

4、位列坤宫,尊居泉曲,执掌屠割地狱,威权刀割之刑,无偏无党,赏刑罚于多劫千生,难理难明,辨枉直于四甸九日,死生展转,功德定分。

5、台大城乡所学生会长林垦表示,“台大不应再割地进款了,更不应让财团聘的建筑师主导校园建筑的发展。

6、众人听到和契丹打仗,都忍不住热血如沸,又是栗栗危惧,大宋屡世受契丹欺凌,打一仗,败一仗,丧师割地,军民死于契丹刀枪之下的着实不少。

7、接着,我和玉皇大帝联系,给了他妖界九龙口割地,达成乌天一号合作协议。

8、朝廷开国以来重文轻武,以至于奸臣当道,武备弛废,兵弱将寡,和辽金交战是屡战屡败,城下之盟割地赔款成了那个时代的家常便饭。

9、卫铭贪吃好色的名声,十里八乡没人不知、没人不晓;五年前一上位就向爹你割地求和,才能苟延残喘到今天。

10、清政府腐败无能,处处割地赔款,使金瓯无缺的国土千孔百疮。

11、割地之外,又索去了巨大的赔款.

12、景已割地称臣,乃遣谟入朝谢罪,言不即割地者,非续谋,愿赦之。

13、这与明明打了胜仗,却还要割地求和的‘中国传统’,可是背道而驰的!“但愿吧!”。

14、南宋统治者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一味割地求和,甚至杀害主战派将士,这种做法等于是自取灭亡。

15、钦察汗脱脱蒙哥被砍死,帐下怯薛军被打散,传位用的札儿里黑也被远征军缴获,其侄月即伯忙不迭的又是割地又是赔款,斡罗思姑娘们排着队的往京师送。

16、曾经的皇庭,而今割地求荣,国难之际,看一代帝王崛起的背后,恩怨纠葛,儿女情仇,国仇家恨,滔滔历史长河,留下一篇辉煌的史记!

17、因为此前一年,英国、德国、俄罗斯和法国,就已经强迫中国割地赔款了。这样一来,中国就很难再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存在了。

18、清政府对外政策太软弱,一味地割地赔款无异是抱薪救火,只有招来更多外力的欺压。

19、亏你李邦彦和白时中还是堂堂的大宋首辅,连这点小事也想不到,我告诉你们吧,其实这件事再容易不过,只要你们的皇帝肯割地称臣,我们大金国的皇帝会网开一面的。

20、后唐,政治昏暗,昏君好蹴鞠,欲大兴之,小人借此平步青云,奸臣当道,民不聊生,割地赔款,良将千里清君侧,终得江山保,却忠烈赴死留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