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ū mǐ
注音ㄗㄨ ㄇ一ˇ
⒈ 旧时向官府交纳的田赋。
⒉ 旧时农民作为地租缴纳的米。
⒈ 旧时向官府交纳的田赋。
引《后汉书·安帝纪》:“调 扬州 五郡租米。”
《新唐书·裴耀卿传》:“又令租米悉输 东都。”
⒉ 旧时农民作为地租缴纳的米。
引《中国歌谣资料·诉苦歌二》:“如若租米交不出,绳捆索绑关牢里。”
⒈ 佃户依规定从收成作物中付给地主的米。
1、走马楼吴简中的吴国屯田资料表明,吴国的普通民户拥有自己的私田或佃种官田,并向官府缴纳税米、租米、布、钱等租税。
2、臣望于河口置一仓,纳江东租米,便放船归。
3、所谓“定收”田即按亩固定收取租米、税米、布和钱的田亩数。
4、他重新制定了有关宗教活动的规章,废除入道费用、治病报酬等租米钱税,规定从今以后,……唯听民户岁输纸三十张,笔一管,墨一挺。
5、若说是年岁不好,我们这几年的租米也不曾缺少一点。
6、到了16世纪晚期,绝大多数的牧场和苑囿都已经转化为耕地,收取同样的租米。
7、是秋,六十三州水,十七州霜旱;河北饥,转江淮之南租米百万石以赈给之。
8、欢求粮于相州刺史刘诞,诞不与;有车营租米,欢掠取之。
9、意即写旱田、熟田的数量是为课取税米、租米和布钱多少服务的。
10、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