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èng chén
注音ㄓㄥˋ ㄔㄣˊ
⒈ 正直之臣。
⒈ 正直之臣。
引《楚辞·东方朔<七谏·沉江>》:“正臣端其操行兮,反离谤而见攘。”
王逸 注:“言正直之臣,端其心志欲以辅君,反为谗人所谤訕。”
《汉书·刘向传》:“正臣进者,治之表也;正臣陷者,乱之机也。”
唐 杜甫 《别蔡十四著作》诗:“天地则疮痍,朝廷多正臣。”
1、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正臣。
2、寺前左侧有一明徽君碑,是初唐为纪念明僧绍而立,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所撰,唐代书法家高正臣所书,碑阴“栖霞”。
3、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4、奚王阿笃孤初以众与正臣合,后诈言请以万余骑同收范阳,至后城南,中夜反攻,忠臣与战,遂至温泉山,破之;擒大首领阿布离,斩以祭纛衅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