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剧


拼音zá jù
注音ㄗㄚˊ ㄐㄨˋ

繁体雜劇

杂剧

词语解释

杂剧[ zá jù ]

⒈  宋代的一种以滑稽调笑为特点的表演。元代发展成戏曲,每本多为四折,每折由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明清两代的杂剧每本不限四折。

poetic drama set to music,flourishing in the Yuan Dynasty;

引证解释

⒈  戏曲名词。 中国 戏曲史上有多种以杂剧为名的表演形式。晚 唐 已见“杂剧”之名,其特点不详。其后有 宋 杂剧、 元 杂剧、温州杂剧、南杂剧等。通常指 元 杂剧,每本以四折为主,有时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数和宾白组成。 唐 李德裕 《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第二状》:“蛮共掠九千人 成都 郭下。

成都、华阳 两县只有八十人,其中一人是子女 锦锦,杂剧丈夫二人。”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技》:“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艷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杂剧曲名》:“传奇犹 宋 戏曲之变,世传谓之杂剧。”

国语辞典

杂剧[ zá jù ]

⒈  一种戏曲。原为宋代以滑稽方式表演的戏,至元代则指以北曲为主干的戏剧。通常分为四折,有的则依剧情在开头或两折之间加楔子,每折用同一宫调及同一个韵,由一个脚色独唱,其他脚色则用道白。

分字解释


※ "杂剧"的意思解释、杂剧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瓦舍中演出的杂剧成为那个时代的民间文化的典型代表。

2、金教坊仍是宫廷杂剧演出的承应机构。

3、“下南”以净、末、外、丑为主,具有唐戏弄与北杂剧末、副净的演出形态与诙谐调笑的特点。

4、陆陆续续若干开棚卖艺的小唱、嘌唱、杂剧、小说、诸宫调、说唱、说诨话、学乡谈的乐户都在整理自家棚子门面,家家门口立出一块高一丈,宽五尺的大板。

5、当然,书中谈及小说、散曲、鼓子词、杂剧等俗文学时,精彩之处颇多,此与著者的另一部重要著作《中国俗文学史》一脉相通,此处不多赘言。

6、元人马致远有感于此,提笔写下名杂剧《汉宫秋》,内有“背井离乡,卧雪眠霜”八字,是“背井离乡”这一成语的滥觞。

7、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因其内容丰富、数量众多、体制完备而在我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8、雅化曲、教化剧的出现,观众消费群体不再成为杂剧艺术最后完成的能动主体,此乃元杂剧走向衰亡最根本的原因。

9、关汉卿的杂剧,以其本色当行和深刻的现实内容而著称。

10、作为一代昆曲大师,沈在杂剧创作方面也有所染指。

11、平则门(今阜成门)外的西镇国寺每年二月初八开庙,游人多是在大都做生意的江南富商,以杂剧艺人扮演众生相、抬着佛像在城外巡游为特色。

12、夏庭芝的《青楼集》中,称珠帘秀“杂剧为当今独步,驾头、花旦、软末泥等,悉造其妙”。

13、这几种曲唱形式在北曲乃至元杂剧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艺术功用。

14、明清杂剧颇具幽默情调。

15、街头杂剧由二人或多人表演,有正剧和闹剧之分.

16、“长于杂剧”的女艺人王奔儿为官府的张总管纳为妾,张总管死后,王奔儿流落于江湖。

17、以怪才王永梭为中心,有庄有谐,有雅有俗;并将谐剧与俳优、滑稽戏、傩戏、元杂剧作比较探讨,这是理论家写通俗文章不同于常人之处。

18、中国戏剧从宋元南戏、元杂剧到明清传奇,经历诸多变化。

19、山西有戏曲文物遗址四大著名景区:洪洞县广胜寺元代杂剧壁画景区;

20、由县文体局组织人员对元杂剧《墙头马上》进行恢复排演,保护国家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