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词典桐城派桐城派的意思
tóngchéngpài

桐城派


拼音tóng chéng pài
注音ㄊㄨㄥˊ ㄔㄥˊ ㄆㄞˋ

桐城派

词语解释

桐城派[ tóng chéng pài ]

⒈  清代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皆安徽桐城人,故名。桐城派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及唐宋八大家散文。讲究“义法”,主张“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要求语言雅洁,文以载道,其作品一般内容贫弱,往往流于空洞。是清代极有影响的散文流派。

引证解释

⒈  清 代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 方苞、刘大櫆、姚鼐,皆 安徽 桐城 人,故名。桐城派提倡学习先 秦 、两 汉 及 唐 宋 八大家散文。讲究“义法”,主张“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要求语言雅洁,文以载道,其作品一般内容贫弱,往往流于空洞。是 清 代极有影响的散文流派。

国语辞典

桐城派[ tóng chéng pài ]

⒈  清代古文运动中的正宗流派。为方苞所开创,继有刘大櫆、姚鼐等加以阐发。因其代表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为「桐城派」。主张古文应严整简洁,并须学习《左传》、《史记》、《先秦》、《两汉的散文》,及唐、宋八大家的古文,讲究义法,提倡义理,考据、辞章并重,要求语言雅洁,笔法清朗,作品以典雅、凝炼见称。

分字解释


※ "桐城派"的意思解释、桐城派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一学期后考入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创办的桐城中学堂。

2、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与实际成绩卓然,桐城文派是当时清代势力最大的散文流派,且在中国文坛上居于显赫的地位。

3、百年来,关于桐城派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和成绩。

4、其极力推崇魏晋文学固然有政治上的背景,亦是为了达成对于其时笼罩文坛的桐城派古文加以彻底颠覆的功利性目的。

5、桐城派成员之间广泛存在着“师事”或“私淑”等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这些关系是维系桐城派的重要纽带。

6、方守彝本身是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这些书信同时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7、曾国藩在晚清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发展了桐城派古文理论。

8、林纾与桐城派古文家马其昶、姚永概一同研讨学术,传道授业。

9、当时教育部长傅增湘也属桐城派,是蔡元培的后台,但他的下属、章门弟子鲁迅并不买账,讽他为“F部长”,还到处说他曾试图盗窃京师图书馆中的宋版书。

10、正是在这一独特的历史语境下,曾国藩通过对桐城派的改造和革新,使其再度走向“中兴”,并影响了清朝末期半个多世纪。

11、世有为桐城派辩者,谓桐城义法,去泰去甚。

12、戴氏长于文学,尤擅古文,故有些学者将他与方苞并列为桐城派之祖。

13、书信之往来人物多为当时桐城派名家,涉及的历史事件较多,具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

14、这两个人是反对白话文的桐城派古文家马通伯、姚叔节,均思想守旧,当初恨不得刨陈的祖坟。

15、由空谈变为求实,是清代学术思想的一大变迁,也是桐城派文论得以产生的重要前提。

16、章太炎对桐城派的评价表现出了“真”与“俗”的两面性。

17、书信之往来人物多为 当时桐城派名家,涉及的历史事件较多,具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

18、姚鼐的学术转向及其后来与汉学派的复杂纠葛,对其建立桐城派产生了深刻影响。

19、晚清在现代媒介基础上产生的报章体,存在的语言背景是八股文的废除与桐城派 古文的统治地位。

20、梅曾亮(1786——1856),桐城派姚鼐门下文学成就最高的弟子,也是近代桐城派中非常有个性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