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kǒu chéng
注音ㄎㄡˇ ㄔㄥˊ
⒈ 允诺;保证。
⒉ 承认;招供。
⒈ 允诺;保证。
引《敦煌变文集·汉将王陵变文》:“陵 母於 霸王 面前,口承修书招儿。”
⒉ 承认;招供。
引《敦煌变文集·搜神记》:“遂即将 侯周 送县,一问即口承如法。”
蒋礼鸿 通释:“﹝口承,﹞这里作承认、招伏讲。”
1、民间口承叙事作为一种在民间口耳相传的集体性创作作品,因其所具有的类型性,以及这种类型性中蕴涵的文化原型,为作家文学创作奠定叙事的基调。
2、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口承法律文化丰富。
3、“蒙古族起源传说”就是历经千百年的口承相传,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创造回鹘蒙古文之后,才始于文字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