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án jí
注音一ㄢˊ ㄐ一ˊ
繁体嚴急
⒈ 严厉躁急;严厉急迫。
⒉ 犹严酷。
⒊ 犹危急,紧急。
⒈ 严厉躁急;严厉急迫。
引《汉书·五行志中之下》:“‘听之不聪,是谓不谋’,言上偏听不聪,下情隔塞,则不能谋虑利害,失在严急,故其咎急也。”
《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詔书督遣严急,所经之界停留五日者,二千石免官。”
⒉ 犹严酷。
引《新五代史·杂传·李振》:“今主上严急,诛杀不辜。”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斯 虽出 荀卿 之门,而不师儒者之道,治尚严急。”
⒊ 犹危急,紧急。
引《魏书·萧宝夤传》:“﹝ 萧衍 ﹞将害 宝夤,以兵守之,未至严急,其家阉人 颜文智 与左右 麻拱、黄神 密计,穿墙夜出 宝夤。”
1、任尚不能借重班超的经验,竟以严急苛虐而失边和,这是后话。
2、吾人遇某种不快之事,受其刺激,心神震荡,难于制止,苟加以严急之运动,立可汰去陈旧之观念,而复使脑筋清明,效盖可立而待也。
3、唐代后期,盐法愈精密,刑律愈严急,盐户与统治阶级的矛盾就愈尖锐。
4、但既承明问,敢不竭愚!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类,皆因平时犯罪,徙补边屯;戎狄又性同禽兽,难养易败,今君来此抚驭,他不足虑,只性太严急,还宜少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