è

恶衣


拼音è yī
注音ㄜˋ 一

繁体惡衣

恶衣

词语解释

恶衣[ è yī ]

⒈  破旧或粗劣之衣。

引证解释

⒈  破旧或粗劣之衣。

宋 田况 《儒林公议》卷上:“张知白 清俭好学,居相位如布素时,其心逸也。及病革,上幸其家,夫人恶衣以见。”
清 方东树 《<切问斋文钞>书后》:“使世之人皆惟是取给於布帛菽粟而已,则是 禹 可以恶衣承祭,而不必致孝乎鬼神。”

分字解释


※ "恶衣"的意思解释、恶衣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君子处事也,甘恶衣粗食,甘艰苦劳动,斯可以无失矣。颜元

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唐尧、虞舜茅茨土阶,夏禹、文王恶衣卑室。

4、是以舜禹之有天下也;恶衣菲食,不敢自恣,岂所嗜之异于人哉?惧其不平以倾天下也。

5、孔子另一个弟子原宪,也是个清净守节,贫而乐道,不耻恶衣恶食的人。

6、劝降不成,元朝统治者把文天祥从馆驿移至兵马司,枷颈缚手,恶衣菲食,想以此消磨他的斗志,逼他改弦更张。

7、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

8、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9、但蔡锷终日“恶衣菲食以戕自身,早作夜息以伤其神”,已经是病体难支。

10、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1、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12、只要有一个较好的工作条件,即使恶衣恶食,又有什么关系。

13、昔唐尧茅茨土阶,夏禹恶衣菲食,如此之事,臣知不可复行于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