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ēngwén

声闻


拼音shēng wén
注音ㄕㄥ ㄨㄣˊ

繁体聲聞

声闻

词语解释

声闻[ shēng wén ]

⒈  亦作“声问”。

⒉  音信。

⒊  名声。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声问”。音信。

《国语·越语上》:“寡君 句践 乏无所使,使其下臣 种,不敢彻声闻於天王。”
《吕氏春秋·赞能》:“孙叔敖、沉尹茎 相与友, 叔敖 游於 郢 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
《汉书·苏武传》:“前发 匈奴 时, 胡 妇适产一子 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北史·儒林传下·刘炫》:“炫 与妻子,相去百里,声闻断絶。”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谬误》:“丁晋公 之逐,士大夫远嫌,莫敢与之通声问。”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唐 北庭 节度使 李元忠、安西 四镇留后 郭昕 率将士守境,与朝廷声问中断。”

⒉  亦作“声问”。名声。参见“声闻过情”。

《荀子·大略》:“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
《韩非子·内储说上》:“子闻寡人之声闻,亦何如焉?”
《三国志·蜀志·许靖传》“南阳 宋仲子 於 荆州 与 蜀郡 太守 王商 书” 裴松之 注引 晋 陈寿 《益州耆旧传》:“商 字 文表,广汉 人,以才学称,声问著於州里。”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论师﹞少好学,有才辩,声闻遐被,法俗归心。”
宋 沉辽 《真觉开堂》:“自诸祖述作已达者,皆著声问。”
清 曹寅 《题云辨上人小照》诗:“行识自来矜色相,声闻何惜证飞仙。”

⒊  梵文意译。佛家称闻佛之言教,证四谛之理的得道者。常指罗汉。

《大乘义章》卷十七:“观察四諦而得道者,悉名声闻。”
《大乘义章》卷十七:“从佛声闻而得道者,悉名声闻。”
《敦煌变文集·维摩经押座文》:“五百声闻皆被訶,住相法空分取证。”

国语辞典

声闻[ shēng wén ]

⒈  佛教谓从他人开示、教授佛法,进而修行悟道者。

《妙法莲华经·卷二》:「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所行道故,为诸声闻说是大乘经。」

声闻[ shēng wèn ]

⒈  名誉、声望。

《孟子·离娄下》:「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分字解释


※ "声闻"的意思解释、声闻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大楼上面的大钟四周均可看到走时,每隔15分钟奏响一段短曲,钟声悠扬深沉,声闻10里。

2、因此阿罗汉又叫做愚法声闻,得证有余依涅盘,还要努力前进,加行用功,来灰身泯智,到涉俗利生,从空出假,才能称为大阿罗汉,得证无余依涅盘。

3、行者前方之空中则为一切诸佛、菩萨、声闻、缘觉、护法等圣众。

4、龙潭的上部泉水飞流直下,喷珠吐玉,河谷蜿蜒,声闻数里之遥;下部飞瀑成阶跌落,声若雷鸣,古称"雷溪春涛"。

5、身不宜忙,而忙于闲暇之时,亦可儆惕惰气;心不可放,而放于收摄之后,亦可鼓畅天机。钟鼓体虚,为声闻而招击撞;麋鹿性逸,因豢养而受羁糜。可见名为招祸之本,欲乃散志之媒。学者不可不力为扫除也。洪应明

6、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7、顷之,和、霸不穆之声闻於权耳,权禁断往来,假以精学。

8、龙潭的上部泉水飞流直下,喷珠吐玉,河谷蜿蜒,声闻数里之遥;下部飞瀑成阶跌落,声若雷鸣,古称"雷溪春涛"。

9、世尊的声闻僧伽弟子行道正善。

10、黄帝又抓了另外一个珍稀动物“雷兽”,拿雷兽的大腿骨,做了鼓捶,在夔鼓上一敲,声闻五百里。

11、先修发心、忏悔: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

12、’其诸菩萨声闻天人,食此饭者,身安快乐,譬如一切乐庄严国诸菩萨也,又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众香国土诸树之香。

13、耳目之欲接,则败其思;蚊虻之声闻,则挫其精。

14、而且佛陀的继位者并不是声闻阿罗汉,而是弥勒菩萨。

15、龙潭的上部泉水飞流直下,喷珠吐玉,河谷蜿蜒,声闻数里之遥;下部飞瀑成阶跌落,声若雷鸣,古称"雷溪春涛"。

16、阿难!一切声闻、独觉,及未登地诸菩萨等,皆悉不能如实信解,唯除一生所系菩萨。

17、皈依僧,可以得到心里宁静,平和的眷属和弟子,有如声闻,缘觉,菩萨一般。

18、佛祖如来于灵山讲经,一切诸佛、菩萨、声闻、罗汉、天人、龙众等罗列四方,静心听法……

19、所有这些事是属于诸佛的世界并且不是声闻乘和辟支佛乘可以知道。

20、如果这不是一个事,声闻乘和辟支佛如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