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辞


拼音fú cí
注音ㄈㄨˊ ㄘˊ

繁体浮辭

浮辞

词语解释

浮辞[ fú cí ]

⒈  虚浮不实的话。

⒉  浮泛多馀之辞。

引证解释

⒈  虚浮不实的话。

《书序》:“芟夷烦乱,翦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两主二臣,剖心坼肝相信,岂移於浮辞哉!”
宋 王安石 《谢手诏索文字表》:“过叨睿奬,使辑旧闻,永惟少作可弃之浮辞,岂能上副旁搜之至意?”
清 钱邦苞 《穷士吟》:“文穷省浮辞,命穷识天数。”

⒉  浮泛多馀之辞。

《后汉书·儒林传下·伏恭》:“初,父 黯 章句繁多, 恭 乃省减浮辞,定为二十万言。”
明 宋濂 《<日损斋笔记>原序》:“尚靡丽者,骋浮辞而矜縟製。”

国语辞典

浮辞[ fú cí ]

⒈  浮泛不切实的言辞。

唐·孔颖达〈书经正义序〉:「芟烦乱而翦浮辞,举宏纲而撮机要。」

分字解释


※ "浮辞"的意思解释、浮辞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他耐心地一个一个地确认,他知道他必须穿过丰盛的浮辞和喧闹的表象,穿过所有宏大总体之物,找到人之为人的基本之点。

2、故他的文章,罕见浮辞空论,以精炼见长。

3、老总在大会上讲的都是一些浮辞滥调。

4、既无好语遗吴国,却有浮辞诙叶涛。

5、浮辞已距韩潮远,谠论堪通魏阙深。

6、贺老对学生要求甚严,并不以虚名浮辞取人。

7、孔子说唯仁者能爱人恶人,不同的是,不会写文章的人会把善语变成浮辞,而会写的人却能把恶语变成善语。

8、联系社会态势,则“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者之言往往是不求浮辞之美的,把握的是自然不伪、平实不欺的诚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