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òushì

奏事


拼音zòu shì
注音ㄗㄡˋ ㄕˋ

奏事

词语解释

奏事[ zòu shì ]

⒈  向皇帝陈述事情。

⒉  指向丞相陈述事情。

⒊  向皇帝奏陈的事情。

引证解释

⒈  向皇帝陈述事情。

《史记·汲郑列传》:“上尝坐武帐中, 黯 前奏事。”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谬误》:“黄宗旦 晚年病目,每奏事,先具奏目,成诵於口。”

⒉  指向丞相陈述事情。

《史记·张丞相列传》:“魏丞相 相 者, 济阴 人也。以文吏至丞相。其人好武,皆令诸吏带剑,带剑前奏事。”
宋 孔平仲 《孔氏杂说》:“白事丞相,亦可谓之奏事。 《魏相传》‘带剑奏事’是也。”

⒊  向皇帝奏陈的事情。

《史记·秦始皇本纪》:“宦者輒从輼凉车中可其奏事。”
《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时诸奏事及公卿较议难平者,帝数以试后。后輒分解趣理,各得其情。”

分字解释


※ "奏事"的意思解释、奏事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初,河、陇既没于吐蕃,自天宝以来,安西、北庭奏事及西域使人在长安者,归路既绝,人马皆仰给于鸿胪。

2、镇江、瓜洲,同一天克复,金陵指日可攻下,厚庵放任闽中提督,已去金陵会剿,准许他去折奏事,九江也指日可复。

3、巡察使率是三月之后出都,十一月终奏事,时限迫促,簿书委积,昼夜奔逐,以赴期限。

4、自宋太祖开国以来,为开言路,即准许谏官风闻奏事,且可不负言责,尤其对于执政的宰相,是一种制衡作用,免其专擅夺权。

5、杜宝回到临安,因军功升为宰相,陈最良升为黄门奏事官。

6、百司奏事,后主常抱置膝上共决之,遂侍宠弄权,乱纲纪。

7、妈妈告诉我,农历腊月(十二月)二十四日,是是“灶神爷”上天奏事的日子。

8、’方刺史奏事时,宜明申敕,使昭然知本朝之要务。

9、还有一次,在崇政殿奏事,米芾手执书礼,皇帝让他放在椅子上,他大叫:皇帝叫内侍,要唾壶!也不知道是要皇帝用,还是自己用。

10、近年以来,正牙不奏事,庶官罢巡对,谏官能举职者,独诰命有不便则上封事耳。

11、一百十七、自宋太祖开国以来,为开言路,即准许谏官风闻奏事,且可不负言责,尤其对于执政的宰相,是一种制衡作用,免其专擅夺权。

12、他们做都老爷的,听见风就是雨,皇上原许他风闻奏事,说错了又没有不是的。

13、郎官日含鸡舌香,欲其奏事对答,其气芬芳。

14、同年二月,皇帝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增繁昌、鄢陵、新汲、父城为其封邑,前后其计八县,食邑二万户,特许奏事不名。

15、从汉代起,官员们为给皇帝留下香喷喷的好印象,总爱含鸡舌香觐见,“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奏事”,连汇报个事儿都怀香握兰,这是何等讲究。

16、于是,高宗出御紫宸殿,宰臣奏事毕,高宗还宫。

17、一、伪皇宫设内厅和外厅,婉容居内厅,内外厅的唯一通道是中和门,设有奏事官和随侍引导,外庭的人休想跨入中和门一步。

18、10月27日天未明,忽有奏事官传慈禧召见枢臣。

19、珍妃由其胞兄主谋,串通奏事处太监拉官与内外官员的传达处……珍妃住景仁宫,景仁宫首领太监亦在其列。

20、每酣饮昏睡,或外有奏事,即肃然整容,无复醉态,由是内外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