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hì kǒu
注音ㄔˋ ㄎㄡˇ
⒈ 谓谗毁者之口。
⒉ 旧指一种恶神,主斗讼之事。
⒊ 见“赤口日”。
⒈ 谓谗毁者之口。
引唐 李翱 《准制祭伏波神文》:“小人赤口,曷本於理?”
宋 陆游 《养生》诗:“忠言何啻千金药,赤口能烧万里城。”
⒉ 旧指一种恶神,主斗讼之事。
引宋 储泳 《祛疑说》:“赤口,小煞耳。人或忤之,率多鬭讼。”
宋 陆游 《己未重五》诗:“安用丹书禳赤口,风波虽恶不关身。”
⒊ 见“赤口日”。
1、前往米亚罗中学的路途中,承载大哥哥给兴安和茗樱讲述了“赤口毒舌”的历史典故
2、对此等刁滑奸诈、赤口毒舌之徒,兄台无须不用客气,替其长辈好生教训于他!
3、红口白牙、红口白舌、赤口白舌、红嘴白牙、空口白牙、赤口毒舌,等等。
4、“赤口”本来指善于进谗言诋毁别人的小人之口,比如陆游有诗“赤口能烧万里城”,后来就把主口舌争讼的恶神称作“赤口”或“赤口白舌”。
5、较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类。
6、眼见赴考之日渐近,元朗急火攻心,尿赤口肿,天天如没头的苍蝇在屋里乱撞。
7、赤口毒舌腹藏剑,身负天功又奈何。
8、够了,月儿姑娘并无恶意,莫再赤口毒舌!
9、随宋室南渡的诗人储泳在《祛疑说》中载:“赤口,小煞耳。
10、因为广州人初一在家食斋,初二出门拜年,初三赤口待在家里,初四才开始对外应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