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āozhù

胶柱


拼音jiāo zhù
注音ㄐ一ㄠ ㄓㄨˋ

繁体膠柱

胶柱

词语解释

胶柱[ jiāo zhù ]

⒈  胶住瑟上的弦柱,以致不能调节音的高低。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引证解释

⒈  胶住瑟上的弦柱,以致不能调节音的高低。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参见“胶柱鼓瑟”。

三国 魏 邯郸淳 《笑林》:“齐 人就 赵 人学瑟,因之先调,胶柱而归,三年不成一曲。”
唐 李绅 《拜三川守》诗:“改张琴瑟移胶柱,止息笙篁辨鲁鱼。”
明 张居正 《答蓟镇巡抚刘百川书》:“蓟 永 事势,与他镇不同,若俟贼已见形,而后调兵支粮,则无及矣。事有权宜,不宜胶柱,惟公裁之。”
王毓岱 《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韵》:“輟耕投笔日,胶柱刻舟嗤。”

分字解释


※ "胶柱"的意思解释、胶柱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若非公孙杵臼,焉得赵氏孤儿,既以遇难避仇,不必胶柱鼓瑟。

2、十几年前这样的问题可以通过村委会来解决,可现在情况变了,办法也要改进,不能胶柱鼓瑟。

3、若胶柱鼓瑟,牵拘于文献,而欲揭发古代之真相,则恐其南辕北辙。

4、可是当他作诗时,只是借怀古以抒写胸中的感慨,既是借酒浇愁,当然无需细究史实,否则便是胶柱鼓瑟了。

5、可是当他作诗时,只是借怀古以抒写胸中的感慨,既是 借酒浇愁 ,当然无需细究史实,否则便是胶柱鼓瑟了。

6、政治家应该“应时权变,见形施宜,论世立法,随时举事,与化推移”,而不应该“胶柱调瑟”。

7、非我胶柱鼓瑟,只是自幼读圣贤书,到头来难免放不下!

8、这是一种正常且积极的文化流播和传承现象,不应胶柱鼓瑟地用是否与克罗齐原来思想相一致来判断得失,而应看到其灵活吸收外来文化,着眼学术创新的积极意义。

9、凡鸦鸣鹊噪,东鸣则看震,西鸣则看兑,此皆不能胶柱鼓瑟、刻舟求剑者也,诸占例此。

10、一百十五、古诗语言鉴赏问题,需要强调的是:一、鉴赏的角度远不止这三个方面,二、各个角度往往交叉在一起,鉴赏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切不可胶柱鼓瑟!

11、古诗语言鉴赏问题,需要强调的是:一、鉴赏的角度远不止这三个方面,二、各个角度往往交叉在一起,鉴赏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切不可胶柱鼓瑟!

12、如果忽视活生生的创作实践,满足于从概念到概念的理论推导,未免会胶柱鼓瑟,削足适履,表面看来雄辩滔滔,却难以透彻地理解千差万别的作家,合理地解释千姿百态的文艺作品。

13、方法:采用工业酒精提取、胶柱层析、ds柱层析和重结晶等方法.

14、这个时代环境瞬息万变,假如做人胶柱鼓瑟,因循守旧,就会被淘汰。

15、但是,作为官府往来文书的档案缮写,由于件数多,篇幅短,仍然选用简册,就未免胶柱鼓瑟了。

16、尽管宝玉从未就女子贞*问题发表过见解,但从他对茗烟与万儿苟合的态度看,他是不会太胶柱鼓瑟的。

17、以往圣之法治将来,譬犹胶柱而调瑟。

18、情况变了,办法也要适应,不能胶柱鼓瑟。

19、这个例外,说明了家族成分的复杂性,也提醒我们晁氏道德家法只是就其总体表现而言,千万不要胶柱鼓瑟。

20、人们不敢平视经典,人们总是仰视古贤,从而希望达到王羲之的境界,苦苦地心摹手追,胶柱鼓瑟,却往往苦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