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ínnàn

临难


拼音lín nàn
注音ㄌ一ㄣˊ ㄋㄢˋ

繁体臨難

临难

词语解释

临难[ lín nàn ]

⒈  面对危难的时候。

临难不屈。

face danger and disaster;

引证解释

⒈  谓身当危难。常指面临死亡。

《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吴子·图国》:“民知君之爱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与之临难,则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矣。”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故兵者不可预言,临难而制变者也。”
晋 陆机 《谢平原内史表》:“肝血之诚,终不一闻,所以临难慷慨,而不能不恨恨者,惟此而已!”
清 龚炜 《巢林笔谈·李元胤有国士风》:“予既壮其节,又以其临难数语,真有国士之风,故録之。”
罗广斌 等《在烈火中得到永生》:“枪声、同志们突围的呐喊声,和临难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毛主席 万岁!’的口号声,交织在一起。”

国语辞典

临难[ lín nàn ]

⒈  遭遇危难的时候。

《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分字解释


※ "临难"的意思解释、临难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造句


1、华夏大地的精神滋养及悠久绵长的文化传承,涵养了中华民族临难不苟、履险不却、坚韧不拔的担当精神。

2、德?元年(1275年),元朝兵马大举进攻南宋,两淮地区情况更加紧急,李氏幕府分崩离析,幕僚纷纷辞职,唯独陆秀夫临难不惧,与李庭芝同舟共济,誓死抗敌。

3、曹聚仁在盛赞蒋梦麟“临难不苟免”的骨气时,还说“这男子汉的气度,并非胡适、鲁迅诸氏所能及的。

4、高祖嘉其临难不屈,赐其家粟帛甚厚。

5、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

6、逢山开路,遇水叠桥,披坚执锐,临难不顾,身先士卒,赏必行,罚必信,是为先锋!

7、濒危临难之际,皆慌惧棼乱,束手无措,安有扶危翼倾之善策哉?惟钜子之马首是瞻,愿遵从钜子之弘猷善谞,以应付我墨门遭遇之劫难也。

8、传首边庭,头足异处,亦足为临难鲜忠者之戒矣。

9、刘邓不但临难不惧,毅然受命,而且指挥若定,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高超娴熟的军事才能。

10、认为“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11、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乏者骨鲠规谏。

12、她饰演的江姐,形神兼备,刚毅沉着的眼神、表情,把江姐的端庄、从容、淡定和临危不惧、临难不苟的革命者形象跃然台上,与我们印象中的江姐极为接近。

13、如五代清议亡,士大夫尽失忠义之气;而宋朝清议之风复起,士大夫遂“以名节为高”,仁人志士能做到临难不屈。

14、“威武不能屈,临难不苟免,是真正的人民英雄。

15、如果做不到“临难不顾生”,在战场上畏首畏尾,没有一往无前之勇气,就会丧失稍纵即逝的战机,导致将士亡命、领土易手的严重后果。

16、勇敢尚武,即临难不惧、迎难而上的精神,古人誉之为“无湘不成军”。

17、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

18、敬德虽是一勇之夫,但秉性刚烈,临难不苟。

19、“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20、历史上,无数中国军人“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留下了一曲曲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慷慨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