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势

词语解释
体势[ tǐ shì ]
⒈ 形状和气势。
例这种体势的字不利推广。
英feature;
引证解释
⒈ 亦作“体埶”。
⒉ 形体态势。
引汉 班固 《西都赋》:“於是天子乃登 属玉 之馆,歷 长杨 之榭,览山川之体势,观三军之杀获。”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鹤汀鳧渚,穷岛屿之縈迴,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清 姚鼐 《瓦棺寺》诗:“招提地亦古 长干,围入南城体势残。”
⒊ 指诗文字画的形体结构、气势风格。
引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
宋 范仲淹 《<赋林衡鉴>序》:“仲淹 少游文场,尝禀词律……其於句读声病,有今礼部之式焉,别析二十门,以分其体埶。”
清 恽敬 《答伊扬州书》四:“所惠 香山老人 画,是其晚年之笔,意境超远,体势雄厚。”
⒋ 犹情势,形势。
引宋 范仲淹 《答赵元昊书》:“且 契丹 自 石晋 朝有援立之功,时已称帝,今大王世受天子建国封王之恩……乃欲拟 契丹 之称(帝),究其体势,昭然不同。”
宋 范仲淹 《让观察使第二表》:“落内朝之职,改为外官,使节制诸将,顿失体势。”
⒌ 犹形状,样子。
引明 徐阳辉 《脱囊颖》第四折:“呀,这些时急煎煎体势忙,有甚么漫打商量,他坐观人成败和得丧。”
章炳麟 《与人论文书》:“夫欲物其体势,视若蔽尘,笑若龋齿,行若曲肩,自以为妍,而祇益其丑也。”
国语辞典
体势[ tǐ shì ]
⒈ 事物的体式及其产生的气势。
引唐·王勃〈滕王阁序〉:「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唐·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苜人之所独专矣。」
分字解释
※ "体势"的意思解释、体势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写出的字端庄清秀,飘若浮云,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2、李啸将魏碑、墓志与唐楷相结合,在结字、笔法上互相融通,形成质妍并茂、体势峻拔、气息清脱、韵致醇雅的艺术风格,影响深远。
3、笔者相信读者可以列出一长串这样的体势语信号。试试吧,会很有趣的。
4、利用二维分子动力学程序,结合类紧束缚杂化多体势,研究冲击载荷下金属表面包含沟槽型缺陷的微喷射动力学过程。
5、体势巍然,巨无与敌,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
6、综合分析从唐代到宋代禅宗身势教法的发展趋势,认为其独创性减少,程式化加重。 分别讨论禅宗手势示禅、足势示禅、体势示禅。 第四章论述禅宗身触的非言语行为教法。
7、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8、笔者临习此书未曾以一笔一画照葫芦画瓢,只是凭着以白蕉书法的感觉而意临,在用笔上增强节奏感,在体势上加以行笔流畅,给人以清新流动之美。
9、而到于右任手中,他在前人基础上,又强调体势与结构造型,因不稳而产生拙朴的趣味,标志着清初逐渐兴起的碑学到此臻于极致。
10、曲勇并步直立,开步按掌,从右盘腿龙形,左盘腿龙形,右纵跳龙形,伏地龙形最后三体势收回,感受一番,“呵呵,从这一刻开始,才算是真正的追风赶月不放松。
11、铝原子间的相互作用采用嵌入原子法(EAM)多体势计算。
12、站立体前屈可以用做站姿的一个休息体势。在这个体式保持30秒到一分钟。它也可以当成一个体式来练习。
13、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14、今天,当你站在中山大道与江汉路的路口天桥上,朝东望去,这一幢赭黄色的山岩般大楼巍巍屹立,线条简洁,体势挺拔。
15、该系统作为一个智能体应用到多功能感知机中,作为视频通道输入的一部分来理解人类的体势语言信息。
16、一些体势语信号非常普遍。
17、非言语符号是交流中必不可少的,而体势语是非言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
18、她拨开迷雾,进入用笔殿堂后,又越出而登高,苦苦研索结字和体势的妙谛,业书六十年,风格不断变化,不断更新,没有停止过前进的步伐。
19、计算模拟中使用了一种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原子间互作用多体势函数.
20、行草学二王、米芾,飘洒畅酣,他主张树立骨力,善於取势,主张书小字必先习大字,心经笔法,意存体势,这样才无轻率之病,书法刚健遒美,秀逸有致。
相关词语
- niù tǐ拗体
- jiǎn tǐ简体
- běn tǐ本体
- qū tǐ躯体
- tǐ zhòng体重
- shēn tǐ身体
- měi tǐ美体
- tǐ fù体复
- tǐ wēn体温
- tǐ wù体悟
- wǎng tǐ往体
- róng tǐ容体
- tǐ xì体系
- tǐ yàn体验
- tǐ huì体会
- tǐ wèi体味
- tǐ fá体罚
- tǐ cái体裁
- tǐ tiē体贴
- jī tǐ机体
- héng shì横势
- bō shì波势
- fān shì帆势
- jú shì局势
- fù shì附势
- bìng shì病势
- é shì讹势
- jī shì机势
- kòu shì寇势
- shì bì势必
- gōng shì攻势
- jí shì极势
- dìng shì定势
- lái shì来势
- liú shì流势
- shì lì势力
- chéng shì乘势
- qū shì趋势
- tuō shì讬势
- chěng shì逞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