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à jī
注音ㄉㄚˋ ㄐ一
繁体大飢
⒈ 见“大饥”。
⒈ 见“大饥”。亦作“大飢”。大饥荒;严重的饥荒。
引《左传·文公十六年》:“楚 大饥, 戎 伐其西南。”
《公羊传·襄公二十四年》:“大饥。”
何休 注:“有死伤曰大饥,无死伤曰饥。”
《穀梁传·襄公二十四年》:“五穀不升为大饥。”
《吕氏春秋·上农》:“因胥岁不举銍艾,数夺民时,大饥乃来。”
宋 苏轼 《东坡志林·冢中弃儿吸蟾气》:“富彦国 在 青社,河 北大飢,民争归之。”
1、东坡料定明岁必然大饥,因又奏请朝廷,免上贡米一半,又多乞度牒,预先籴米,以备明年出粜。
2、明正德三年新化大饥,民以草根树皮为食,李再万聚瑶民起义被俘杀后,推李再昊、李延禄为首继续与官府抗衡,先后进行了长达70年的抗战。
3、前几年并州大饥,刺史东嬴公司马腾,用建威将军阎粹之计议,掠卖胡人,充作军费,石勒就是这批奴隶之一。
4、岁大饥,故事,振贷迄秋止,乔新曰:“止于秋,谓秋成可仰也,今秋可但已乎?”
5、正赶上“是岁大饥”,大饥荒中,“沿海居民赖之以不死”,牛家暴富了不算,跟着他跑生意的人也都发了财,“咸利之”。
6、食过多则结积,饮过多则成痰癖。故曰大渴不大饮,大饥不大食,恐血气失常,卒然不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