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íngtiào

平粜


拼音píng tiào
注音ㄆ一ㄥˊ ㄊ一ㄠˋ

繁体平糶

平粜

词语解释

平粜[ píng tiào ]

⒈  官府在荒年缺粮时,将仓库所存粮食平价出售。

引证解释

⒈  官府在荒年缺粮时,将仓库所存粮食平价出售。

《史记·货殖列传》:“平糶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清 刘大櫆 《通溪巴君墓志铭》:“乾隆 十六年,岁旱饥,君倡平糶之法於有司。”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事后, 淮 扬 道出示严禁造謡,并悬赏购缉散放伪票之匪徒,一面办理平糶,以安民心。”

国语辞典

平粜[ píng tiào ]

⒈  遇荒年时,米粮价格高涨,官府为平衡物价,而将官仓里的米粮以平价卖出,称为「平粜」。

分字解释


※ "平粜"的意思解释、平粜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相传清光绪三年(1877年)河南大灾,人相食,清政府特地从江南运来一批大米,设平粜局,赈济灾黎。

2、李家家道殷实世代书香,曾祖父关心地方公益,助平粜,修城垣,整顿书院,开设工厂,急公好义,世人无不称之。

3、平粜有利于资金的周转,可以延长救灾时限,避免坐吃山空,但无法满足贫困族民的需要。

4、他尤其不满意父亲的悭吝,在穷人“吃大户”的那年,囤积谷子,不肯平粜,他认为这是非常不人道的。

5、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