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ī huáng
注音ㄗ ㄏㄨㄤˊ
繁体緇黃
⒈ 指僧道。僧人缁服,道士黄冠,故称。
⒈ 指僧道。僧人缁服,道士黄冠,故称。
引唐 独孤及 《谢勅书兼赐冬衣表》:“緇黄载跃,斑白相欢。”
宋 洪迈 《夷坚丙志·程佛子》:“每岁必以正月十六日,设斋饭緇黄,名曰龙会斋。”
明 李东阳 《西山杂诗》之四:“山中岁月空寒暑,世外緇黄亦化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李生》:“游食緇黄,往来寄宿,輒与倾谈,供给不厌。”
⒈ 僧人与道士。因僧侣穿黑衣,道士戴黄冠,故称为「缁黄」。
1、缁黄之流,东走西游,谁无几宗公案?谁无几句话头?只以口头三味取人,则人人是佛,个个是仙。
2、有山林隐逸之乐,而不知享者,渔樵也,农圃也,缁黄也;有园亭姬妾之乐,而不能享、不善享者,富商也,大僚也。
3、又有一等无知文人,仗自己才学,妄猜私议,似是而非,偶遇缁黄,即以丹经考较,倘不应酬,便谓无道。
4、每与缁黄列坐,朝臣启奏,筠之所陈,但名教世务而已,间之以讽咏,以达其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