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āo

遭际


拼音zāo jì
注音ㄗㄠ ㄐ一ˋ

繁体遭際
词性名词 动词

遭际

词语解释

遭际[ zāo jì ]

⒈  境遇;经历。

平生遭际令人感伤。

circumstances; vicissitudes in one's life;

⒉  遭遇时机,指受到达官贵人的提拔、赏识。

遭际御前。

encounter;

引证解释

⒈  犹遇到。

宋 任伯雨 《述怀》:“一日偶遭际,用捨何敢必。”
《歧路灯》第四八回:“谭爷 近来遭际不幸,在家必是不舒坦。”
王旡生 《中国三大小说家论赞》:“天下有过人之才人,遭际浊世,抱弥天之想,不得不流而为厌世主义。”

⒉  犹际遇。

宋 洪迈 《容斋随笔·兄弟直西坦》:“父子相承,四上鑾坡之直;弟兄在望,三陪凤阁之游。比之前贤,实为遭际。”
《辽史·杨佶传》:“上曰:‘卿今日何减 吕望 之遇 文王 !’ 佶 对曰:‘ 吕望 比臣遭际有十年之晚。’”
清 唐孙华 《送王冰庵出导绍兴》诗之三:“却笑 买臣 遭际晚,白头始綰 会稽 章。”

⒊  泛指人生经历。

《红楼梦》第六四回:“我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八:“古诗人遭际,有幸不幸焉。”
沙汀 《困兽记》一:“他在十分诙谐的诉说着他回家以后的遭际。”

⒋  指遭到的不幸的事情。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龙梭三娘》:“女凄惻而前,拜伏膝下,直陈遭际,泪堕辞前。”
清 陈其元 《庸闲斋笔记·南汇李高士》:“流连慨慕,想其孤忠,而悲其遭际,亟思兴復。”
沙汀 《祖父的故事·老太婆》:“而且她会一个人突然哭泣起来,悲叹着她的遭际。”

国语辞典

遭际[ zāo jì ]

⒈  碰上、遇上。

《儒林外史·第二七回》:「我这几年,亏遭际了这位姬大人,宾主相得。」

⒉  境遇、际遇。

《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六》:「我有二句诗,是君终身遭际,君切记之!」
《儒林外史·第一〇回》:「就如老世兄这样屈尊好士,也算这位杨兄一生第一个好遭际了。」

⒊  比喻贤臣明君的遇合。

《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我今日遭际御前,争得气再来清湖河下寻间屋儿开个碾玉铺,须不怕你们撞见。」

分字解释


※ "遭际"的意思解释、遭际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有一点是肯定的,***的婚姻生活与他的政治生活一样,都是多次遭际坎坷,能料想得到的遇上了,料想不到的也遇上了,悲剧远远超过喜剧。

2、教育学理论的发展理应走上一条人生之路、人文之路,这条道路就生成于教育学在发展中所遭际的诸种矛盾和冲突中。

3、“娜拉”出走后的沉浮遭际,构成了中国现代爱情喜剧的主要题材特色。

4、命运由人的选择构成,而选择则归于性格,性格则归于遭际。许多时候,命运看似曲折离奇,其实不过是反复的抗争走到另一个极端,而其结局,从一开始,就已经写定了。张佳玮

5、作为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口语教学的遭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就是语文教学乃至整个中国教育遭际的真实而生动的缩影。

6、从一国之君沦落为阶下囚,这种天人之际般的遭际变幻,对南唐李后主的词风的转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7、香菱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8、而社会变迁、时代风云和个人遭际的烙印,以及古代诗文的浸润,造就了这位文化巨人诗情诗艺之开端。

9、这些建筑的环境描写与人物的性格、情感及其命运的遭际、结局紧紧地统一融合在一起。

10、贾玮瞬间有了一种很轻松的感觉,代人受过的滋味毕竟不大好受,但现在看来,茜雪的遭际并不像自己想像的那样糟糕透顶,因此至少可以舒一口气了。

11、而正是这些不得意的遭际、坎廪的浮生,让他们留下了名传千古的文章。

12、在这些最感激的国家中有我的国家,以色列民族,而他们曾经为他们的自由而战,并克服难以置信的苦难生存下来,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遭际如此。

13、她仿佛就是他觉得布满了身边的那漫无边际的悲悯,此刻化成了肉身,正不辞劳碌地扮演着贫苦老妇人的角色,朴实无华,以其遭际感人泪下。

14、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曹雪芹

15、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16、骆宾王才华绝世,身世飘零,遭际坎坷,他的书信也都怀古伤今,一咏三叹,苍凉飘逸,一篇读罢,令人感慨系之。

17、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欣赏,无疑极大地缓解了中国人的种种不幸遭际

18、相反,小说中的人物,不论是好是坏,都拥有一个唯一且不变的内核,无论是历史的变迁还是个人的遭际都没能使这些人物发生变化。

19、两个月前,因另一套丛书的出版事宜,我与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北京人文中心主任张明先生相识,说到此书的遭际,张明先生慨然应诺,让我把书稿先给他看看。

20、第二部分以洪兴祖、朱熹为中心,结合历史背景、个人遭际等分析在宋代产生的尊屈与抑屈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