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ì

事理


拼音shì lǐ
注音ㄕˋ ㄌ一ˇ
词性名词


事理

词语解释

事理[ shì lǐ ]

⒈  事情的道理。

通晓事理。

reason;

引证解释

⒈  事物的道理。

《管子·版法解》:“慎观终始,审察事理。”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仲宣 《七释》,致辨於事理。”
清 恽敬 《答蒋松如书》:“谓 敬 不屑为足下作序,则甚非事理也。”
鲁迅 《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凡有所说所写,只是就平日见闻的事理里面,取了一点心以为然的道理。”

⒉  事情,事项。

宋 司马光 《乞不贷故鬭杀札子》:“张志松 只为 张小六 寃执呪駡,事理至轻,遂殴本人致死,并是鬭杀,於情理皆无可悯。”
《宣和遗事》后集:“前日已曾遣人将到北国皇帝圣旨,所议事理,如何更无一言相报?”

国语辞典

事理[ shì lǐ ]

⒈  事物或事情的道理。

《管子·版法解》:「是故,明君审查事理,慎观终始。」

如:「明白事理」。

道理

英语reason, logic

德语gesunder Verstand

法语raison

分字解释


※ "事理"的意思解释、事理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一个明达事理的中年人——穿过芬兰的森林湖泊北上,期盼有个安静的旅程。

2、通达事理之人,须在热闹场中收锣罢鼓,不可到凄凉境上挂印辞官。

3、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张维屏

4、我要赐你智慧,让你比任何你的前人和后人都聪明,通达事理

5、其“趣”主要有情理结合、景理结合、物理结合、事理结合四种表现形式。

6、她因生下皇太子耶律浚,加之达晓事理,在朝野上下深孚众望。

7、无大臣而小臣瓦解;小臣无可效之忠,而宵小高张;皆事理之必然者。

8、如果不明事理,那么动就不知道往哪里去;如果不动,那么即使明白事理也没有用处。

9、受这一观念的影响,古代的旗幡设计基本囿于五色,但已能充分实现设计的事理需求和精神需求。

10、一个创业者要懂得人情事理

11、枝末生根解释:树木的枝梢上生根。比喻不合事理,不可能。

12、那日本民众在不明事理的情况下,在领土争议问题上肯定是跟着右翼势力走。

13、朕羡慕你,有这样识大体明事理,且文武兼备的儿子。

14、儿大不由娘,随他去吧,碰几鼻子灰自个儿就会明白事理了。

15、明白事理者可能甚至非常不同意我们就防止另一场银行危机所应该做的事情。

16、吃亏是愚者明白事理。赫西俄德

17、让我清楚一个最简略也最主要的事理:想要获得最好的就必需起劲争第一。

18、她因生下皇太子耶律浚,加之达晓事理,在朝野上下深孚众望。[造 句网]

19、在这个问题上,一个明事理的人一定也会承认,我们不可能去证明某个说法是正确的。

20、知识广博的人,对一般事理,都能触类旁通,不必事事要人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