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

词语解释
包拯[ bāo zhěng ]
⒈ (999—1062) 北宋庐州合肥人,仁宗天圣年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天章阁侍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他为官清正,刚直不阿,执法严峻,不徇私情,被旧的史书和小说渲染为少有的“清官”、“包青天”
英Bao Zheng;
国语辞典
包拯[ bāo zhěng ]
⒈ 人名。(西元998~1061)字希仁,宋合肥人。性刚直,历官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办案严正,不避权贵,时人比其为「黄河清」。当时京师流传「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为宋代有名的清官,卒谥孝肃。
英语Bao Zheng (999-1062), Northern Song official renowned for his honesty, modern day metaphor for an honest politician
德语Bao Qingtian (Eig, Pers, 999 - 1062)
法语Bao Zheng
分字解释
※ "包拯"的意思解释、包拯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包拯陈州放粮在赵州天齐庙救下了李皇后,在赤桑镇铡了贪官自己的侄儿包勉。
2、合肥市包河公园内的清风阁,为纪念包拯诞辰1000周年时所建。
3、黑色是具有庄重、严肃感的颜色,为了突出包公刚直不阿、正义凛然的性格,穿黑蟒,显得威严肃穆。代表人物:包拯。
4、而且形象也不大符合,以前的包拯都是胖胖的形象,比如经典的金超群版包青天。
5、身体微侧,包拯钻了进去,看看屋内四周,只看见黑漆漆的药柜上似是一张张白色贴纸,像是药签。
6、包拯要给女儿起名字,求助公孙策:“当初我娘给我起名包拯,是希望我拯救天下苍生;后来世人叫我包青天,同样蕴含了光明美好的祝愿。我希望我孩子的名字也能体现出类似的造福社会的决心。你说叫什么好呢?”公孙策沉思道:“包邮。”。
7、又比如,船山以包拯为例,强烈批评酷吏激起百姓之戾气,强调“养天下之和平”,指出政治之最终目的乃是化民成俗,养百姓和平之气,这是政治的出发点。
8、包拯的"以法律提衡天下"的法治主张以及执法如山的实践,特别是他身上体现出的清官的特质,都说明他是中国清官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
9、如战国时期的西门豹;西汉时期的黄霸;唐朝的徐有功;大周的狄仁杰;宋代的包拯;明朝的海瑞;清朝山西人于成龙等等。
10、宋朝的包拯虽然听起来很是刚正不阿,可是陈宇这个后世的地方官深刻知道,如果保证真正的绝对刚正不阿,他是不会在顺天府这个位置上呆的久的。
11、法包拯无私无畏,为民伸冤;师海瑞两袖清风,一心为国;缅诸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2、包拯的"以法律提衡天下"的法治主张以及执法如山的实践,特别是他身上体现出的清官的特质,都说明他是中国清官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
13、化妆品公司来找包拯。“咱们新推出的这款粉底细腻自然,请包大人务必担任代言人。”包拯又惊又喜:“本府真的合适吗?”“合适的,尤其广告词,再没人比您更适合说了。”“什么词?”“你能看出我抹了粉吗?”。
14、包拯在官场上叱咤风云,惩恶扬善,清正廉明,被百姓们誉为“包青天”。
15、宋仁宗康定元年,清官包拯(人称包公)被调来端州做地方官。
16、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包拯
17、展昭对喊冤百姓说:“你们放心,包大人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好官!”包拯听后怒曰:“展护卫,本官有那么黑吗?”。
18、拱默取容,以徇一身之利者,亦当罢而去之。包拯
19、用花岗岩等人物雕分配景观石,相似逍遥津公园的包拯的雕像那样。
20、春秋战国西门豹,西汉赵广汉、黄霸,唐朝徐有功,北宋陈希亮、包拯,明代况钟、海瑞,清代汤斌等等,这些清官有个共同特点:爱民如子,勤政务实,善接地气。
相关词语
- bāo yùn包藴
- bāo fěi包篚
- yāo bāo腰包
- sān bāo三包
- bāo guàn包贯
- bāo zā包扎
- dǎ bāo打包
- kuà bāo挎包
- bāo lóng包笼
- dà bāo大包
- bāo tóu包头
- bāo lǒng包拢
- bāo jī包机
- bāo guā包瓜
- bāo luò包络
- bāo máo包茅
- bāo huàn包换
- pí bāo皮包
- bāo péi包赔
- bāo jiān包间
- zhěng yuán拯援
- lián zhěng怜拯
- zhěng wēi fú nì拯危扶溺
- jiù jī zhěng nì救饥拯溺
- zhěng zhì拯治
- zhěng jiù xiàn xiàng拯救现象
- zhěng bá拯拔
- kuāng zhěng匡拯
- zhěng zhuó拯擢
- yuán zhěng援拯
- zhěng jiù拯救
- zhěng shàn拯赡
- bāo zhěng包拯
- cún zhěng存拯
- jì zhěng济拯
- zhěng xù拯恤
- zhěng nì fú wēi拯溺扶危
- zhěng fén jiù nì拯焚救溺
- zhěng nì拯溺
- jiù huǒ zhěng nì救火拯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