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

词语解释
包拯[ bāo zhěng ]
⒈ (999—1062) 北宋庐州合肥人,仁宗天圣年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天章阁侍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他为官清正,刚直不阿,执法严峻,不徇私情,被旧的史书和小说渲染为少有的“清官”、“包青天”
英Bao Zheng;
国语辞典
包拯[ bāo zhěng ]
⒈ 人名。(西元998~1061)字希仁,宋合肥人。性刚直,历官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办案严正,不避权贵,时人比其为「黄河清」。当时京师流传「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为宋代有名的清官,卒谥孝肃。
英语Bao Zheng (999-1062), Northern Song official renowned for his honesty, modern day metaphor for an honest politician
德语Bao Qingtian (Eig, Pers, 999 - 1062)
法语Bao Zheng
分字解释
※ "包拯"的意思解释、包拯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包拯的村公路也被铺的水泥。
2、包拯一生清正廉明,人们送给他“包青天”的美名。
3、两年后,在乡亲邻居苦口婆心地劝说鼓励下,包拯才决定离开家乡,正式踏上仕途之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差事是当时的安徽天长县“一把手”。
4、此时但听包拯你定夺,故事我也听完了,有点累了“,转头看看高福,”。
5、包拯审阅混江龙掌管衙府时的账户,发现他将贪官赃款救济百姓,平反冤案十七件,侦破刑案三十一件丶修桥及建医馆三间。
6、据传媒报道,包先生为北宋名臣包拯之后世昆孙,前有先贤,后嗣岂弱,所谓将门出虎子,是此道理也,总之,亦为一句话,创业起家,此是为英雄也。
7、包拯的"以法律提衡天下"的法治主张以及执法如山的实践,特别是他身上体现出的清官的特质,都说明他是中国清官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
8、官吏负欠公家钱帛的多被拘禁,一有机会就逃走,又把他的妻儿抓起来,包拯都给放了。
9、在北宋历史上,“圣相”李沆的身后,还有王旦、寇准、范仲淹、包拯、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一个个彪炳史册的名字。
10、黑色是具有庄重、严肃感的颜色,为了突出包公刚直不阿、正义凛然的性格,穿黑蟒,显得威严肃穆。代表人物:包拯。
11、合肥市包河公园内的清风阁,为纪念包拯诞辰1000周年时所建。
12、展昭对喊冤百姓说:“你们放心,包大人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好官!”包拯听后怒曰:“展护卫,本官有那么黑吗?”。
13、法包拯无私无畏,为民伸冤;师海瑞两袖清风,一心为国;缅诸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4、包拯婉言相劝, 晓以大义 ,吴妙贞感悟,叔嫂和睦如初。
15、包拯的"以法律提衡天下"的法治主张以及执法如山的实践,特别是他身上体现出的清官的特质,都说明他是中国清官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
16、经过夏馨姑娘的陈述,包拯心中倒有了些眉目,可是整个事情的始末原由,却还似团乱麻一般。
17、包拯刚到谏院上任,谏官陈旭、吴奎和御使里行唐介等人,就纷纷向他提出了三司使张尧佐的问题。
18、军训前你是潘安,军训后你是包拯,太阳给你整了容,教官给你整了形,祝你军训后,依然玉书临风,书生面容!121,齐步走!
19、包拯的"以法律提衡天下"的法治主张以及执法如山的实践,特别是他身上体现出的清官的特质,都说明他是中国清官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
20、包拯扮演大老爷,坐在个破桌子上一拍桌子,其他几个小孩两旁一站,像模像样的喊起威武,一个小孩喊道,大老爷升堂,有冤诉冤,有状告状。
相关词语
- bāo wéi包围
- bāo gǔ包谷
- bāo guǒ包裹
- bāo chē包车
- bāo guǐ包匦
- bāo máo包茅
- chéng bāo承包
- bāo yuè包月
- bāo dàn包弹
- bāo róng包容
- bāo guǎn包管
- bāo chāo包抄
- pí bāo皮包
- bāo gèn包亘
- dà bāo大包
- bāo chāo包钞
- bāo chéng包程
- sān bāo三包
- bāo hán包涵
- bāo yuán包元
- zhěng shú拯赎
- zhěng jiù xiàn xiàng拯救现象
- zhěng nì jiù fén拯溺救焚
- jiù jī zhěng nì救饥拯溺
- zhěng fǔ拯抚
- zhěng xù拯恤
- zhěng bá拯拔
- jiù huǒ zhěng nì救火拯溺
- kuāng zhěng匡拯
- zhěng yuán拯援
- bá zhěng拔拯
- zhěng zhuó拯擢
- jì shí zhěng shì济时拯世
- āi zhěng哀拯
- zhěng nì fú wēi拯溺扶危
- zhěng wù拯物
- zhěng jì拯济
- zhěng hù拯护
- lián zhěng怜拯
- jiù fén zhěng nì救焚拯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