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àng

上计


拼音shàng jì
注音ㄕㄤˋ ㄐ一ˋ

繁体上計

上计

词语解释

上计[ shàng jì ]

⒈  见“上策”

the best policy;

引证解释

⒈  上策。

《战国策·西周策》:“赵 之上计,莫如令 秦 魏 復战。”
《南史·王敬则传》:“敬 则曰:‘ 檀公 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⒉  战国、秦、汉 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借资考绩,谓之上计。

《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十》:“晏子 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 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景公 许。於是明年上计, 景公 迎而贤之。”
《淮南子·人间训》:“解扁 为 东封,上计而入三倍,有司请赏之。”
《后汉书·百官志五》:“﹝州郡属官﹞本注曰:皆掌治民,显善劝义,禁姦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於所属郡国。”
刘昭 注引 胡广 曰:“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穀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薄。”
唐 杜甫 《阴雨不得归瀼西甘林》诗:“诸侯旧上计,厥贡倾千林。”
清 吴伟业 《鲁谦庵使君以云间山人陆天乙所画虞山图索歌》:“一官三载今上计,粉本溪山坐卧持。”

⒊  上计吏之省称。

《后汉书·和帝纪》:“﹝ 永元 十四年﹞是岁,初復郡国上计补郎官。”
刘昭 注:“上计,今计吏也。”
《北堂书钞》七九引 北魏 阚駰 《十三州志》:“上计,古之诸侯之奏使也, 汉 因之,号曰计偕。”

国语辞典

上计[ shàng jì ]

⒈  最好的计策。

《战国策·西周策》:「赵之上计,莫如令秦、魏复战。」
《南史·卷四五·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⒉  汉制,每届年终,郡国遣吏至京上计簿,将全年人口、钱、粮、贼、狱讼等事项,向朝廷报告,称为「上计」。

《续汉书志·第二八·百官志五》:「本注曰:皆掌治民,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

分字解释


※ "上计"的意思解释、上计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张晓鸿说,“三十六计”一语,源于三十六策,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南齐书·王敬则传》:“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2、闪字诀:走为上计,黑天鹅。

3、《三十六计》创作完成后被大众广泛阅读,“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说法也被经常使用。

4、所以趁没人注意时,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我便一溜烟跑回了爸爸的办公室,坐在沙发上假装没事发生过。

5、计吏,州郡掌簿籍并负责上计的官员,也指考察考核官员。

6、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7、旋擢任为宰相,主管一国上计,弄权行私,财富骄溢。

8、职场如战场,学习兵法很重要:老板不动你不动,老板欲动你先动,偷闲得摆空城计,承认错误将计就计,下班不要多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9、情况不妙,咱们最好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10、这厮一表非俗,当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脱之下就将带着完颜香走了,兵不血刃,才是上计

11、我想我还是走为上计

12、秋征已过,田部吏在代郡、雁门罗、摘、剔、抉,按年初的“上计”。

13、罪行已经败露,他选择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14、如此,不仅增添上计人员往返奔走的麻烦,也影响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

15、情况紧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咱们赶快溜呀!

16、如果遇到困难就采取走为上计的态度,那是一种无能的表现。

17、现在情况危急,你最好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18、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收拾的局面,你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为妙。

19、同时,人们又把王敬则的歪曲之词,形成为‘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三十六策,走为上策’、‘三十六着,走为上着’的成语。

20、真正聪明的人,耳听八面,眼观四方,在这种情形没有发生之前,已经抱拳拱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