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óuchuán

邮传


拼音yóu chuán
注音一ㄡˊ ㄔㄨㄢˊ

繁体郵傳

邮传

词语解释

邮传[ yóu chuán ]

⒈  驿传,传递文书的驿站。

邮传冗费。——《明史》

post; mail;

引证解释

⒈  传舍,驿馆。

宋 王禹偁 《商於驿记后序》:“吴、越、江、淮、荆、湘、交、广,郡吏上计,皇华宣风,憧憧往来,皆出是郡,盖半天下矣。故邮传之盛,甲於它州。”
元 周权 《宵征》诗:“野路无邮传,迢迢第几程。”
清 赵翼 《送邑侯高松亭调任宿迁》诗:“邮传连三省,漕渠过万艘。”

⒉  借指驿丞、驿吏等人员。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此等朝辞禁门,情态即异,暮宿村县,威福便行,驱追邮传,折辱守宰,公私劳扰,民不聊生。”

⒊  转运官物,传送文书。

《新唐书·崔衍传》:“州部多巖田,又邮传剧道,属岁无秋,民举流亡,不蠲减租额,人无生理。”
《宋史·王全斌传》:“邮传不通者月餘, 全斌 等甚惧。”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荔枝之祸》:“邮传者疲毙於道,极为生民之害。”

⒋  传播,口耳相传。

唐 柳宗元 《与裴埙书》:“有喙有耳者,相邮传作丑语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宝》:“遂貌其呆状,相邮传作丑语,而名之‘孙痴’。”

国语辞典

邮传[ yóu chuán ]

⒈  传递书信的地方。

《新唐书·卷一六四·崔衍传》:「州部多岩田,又邮传剧道,属岁无秋,民举流亡。」
《宋史·卷二五五·王全斌传》:「并随师雄为乱,邮传不通者月余。」

分字解释


※ "邮传"的意思解释、邮传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为此,清政府对部院进行了大改组,同时增设邮传部。

2、第一章:晚清交通事业的管理相形混乱,邮传部的成立就是这一客观现状的自然需求所致。

3、到1906年时,中国已经成立了邮传部,同时计划在上海建立一个国际邮局,企图接管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领土上开设的邮政业务。

4、秦汉时期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大一统时期,各项统一措施的实施和交通网的建立为邮传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提供了有利条件。

5、1901年,邮传部左侍郎盛宣怀花费5万两白银重修电灯公所,并且在德国荣华洋行购买机械设备。

6、特别是出售邮传部尚书一职空缺一事,真是显示了他囤积聚奇、借机提价的经营本领。

7、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宣布实行铁路国有政策,5月20日,邮传部大臣盛宣怀与四国银行团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

8、官邮传部郎中及驻新加坡领事。

9、1907年4月,清政府税务处向邮传部询问移交邮政档案时,邮传部还以“官制未定”而拒接。

10、一次,邮传部尚书空缺,奕劻示意众人,此缺当售银三十万两。

11、所以,四大项中只有铁路收入最为可观,晚清时占到整个邮传部收入的百分之九十五。

12、在邮传部指导下,成立了“石家庄车站脚行”,车站的装卸货物的活计基本就交由该村无地农民承担了,本村广大农民作为农业生产者的身份由此发生了改变。

13、中国古代驿站和邮传与中国古代旅游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已有数千年的漫长历史。

14、公司龙头企业汉阳铁厂的创办人为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公司首任*理为清末邮传部尚书盛宣怀。

15、1911年皇族内阁成立,盛宣怀任邮传部大臣,以“铁路国有”名义,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干线路权作抵押,与四国银行团签订借款合同,激起铁路风潮。

16、邮传部高等事业学校16名,约翰学堂14人,青年会8人,华童公学2人。

17、设部以后,以尚书及左右侍郎为主官,监督执行有关部、电、路、航的政令,袁长坤当仁不让地出任邮传部电政负责人。

18、1906年11月6日,清政府设立邮传部后,虽有从海关处收回邮政的计划,但因各方面原因一拖再拖。

19、邮传部尚书徐世昌是袁世凯的密友,并由袁大力举荐、庆王首肯上位。

20、而京师小吏陈壁在攀上庆亲王后,用金店老板五万条金“借机谀媚”一跃而升为侍郎,入驻清政府新成立的邮传部。